小小溃疡也能致命? 聊聊消化道出血那些事儿

2025-07-23
作者:大连市中心医院 内镜中心 高明
浏览量:4210

大连的李大爷最近逢人就念叨:“真是捡回一条命!谁能想到,肚子里那个不起眼的小溃疡,差点要了我的命啊!”

事情得从上个月说起。那天凌晨,李大爷突然头晕得厉害,接着开始呕吐,吐出来的全是鲜红的血,还拉了黑色的大便。家人吓坏了,赶紧把他送到大连市中心医院急诊。医生检查后发现,李大爷失血量已经达到1200ml,差不多是成年人全身血液的四分之一,随时可能休克。紧急做了胃镜才发现,罪魁祸首是胃角部的溃疡---溃疡已经烂穿了血管,正喷着血呢!好在医生通过内镜及时止住了血,又在ICU观察了几天,李大爷才算稳住了性命。

图片1.png 

后来才知道,李大爷的胃溃疡已经好几年了,平时没什么不舒服,就没当回事,药也没好好吃。这次出事,正是因为溃疡悄悄“作妖”,引发了消化道出血。

其实啊,像李大爷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很多人无明显胃疼症状,直到出血了才慌了神。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这个能“悄无声息”夺人性命的消化道出血,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又该怎么应对。

一、什么是消化道出血?分清上下很重要

说起来,消化道就像一条长长的“管道”,从嘴巴一直通到肛门。医学上有个叫“屈氏韧带”的地方,把这条管道分成了两部分: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还有胰腺、胆管,这些地方出血叫上消化道出血;韧带以下的小肠、结肠、直肠出血,就是下消化道出血。

(一)位置不同,表现出来的症状不同:

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是呕血和黑便。比如胃出血的时候,可能会吐出鲜红的血,也可能是咖啡色的(那是血液经过胃酸作用后的样子);而黑便呢,就像柏油一样又黑又亮,这是因为血液在肠道里经过消化变成了黑色。不过也有特殊情况:如果出血的地方在胃的出口(幽门)以下,出血量又少,可能只拉黑便不呕血;要是出血又多又快,哪怕是幽门以下,也可能呕血。

下消化道出血就不一样了,大多是鲜红的血便,比如拉出来的大便带鲜血,或者直接排出鲜血,这是因为血液没经过太多消化就排出来了。

 

(二)出血量不同,表现出的症状也不同:如果一次出血少于400ml,可能没什么明显感觉,顶多有点轻微头晕;但要是短时间内出血超过1000ml,麻烦就大了---头晕、心慌、浑身没劲,甚至眼前发黑晕倒,严重的还会休克,就像李大爷那样,随时有生命危险。

二、什么时候容易出事?这些 "危险信号" 要警惕

消化道出血可不是随便就来的,它最喜欢在气温骤变的时候找上门。比如晚秋到初冬、冬春交替,还有特别冷的时候,都是高发期。这可能是因为温度变化大,血管收缩舒张不稳定,加上人的抵抗力容易下降,就给了出血可乘之机。

除了季节,身体发出的这些信号也得留心:突然呕血,不管是鲜红还是咖啡色;拉黑便,尤其是像柏油一样的黑便;

拉鲜血,或者大便里混着血;没干什么重活,却突然头晕、心慌、出冷汗;明明没节食,却越来越没力气,脸色苍白。

要是出现这些情况,千万别拖着,赶紧去医院!

三、哪些原因会引发消化道出血?这些“雷区”要避开

消化道出血的“幕后黑手”有很多,咱们挑最常见的几种说说:

1. 胃、十二指肠溃疡:最常见的肇事者

就像李大爷的情况,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是消化道出血的“头号凶手”。溃疡其实就是胃或肠壁上的“小伤口”,如果没及时治疗,这个伤口会越烂越深,最后把血管给“啃破”了,血就止不住了。

这种出血特别爱找这几类人:有溃疡病史,却没好好吃药的;季节交替时没注意保暖,或者突然累到了;管不住嘴,又吃辣又喝酒,还暴饮暴食的。

他们出血前往往会觉得胃疼加重,比如平时饿了疼,现在变成一直疼,这时候就得小心了。

2. 急性胃粘膜病变:吃药、喝酒可能惹祸

有些人平时胃好好的,突然就出血了,很可能是急性胃粘膜出了问题。比如吃了阿司匹林、布洛芬这类止痛药,或者感冒时吃的退烧药,这些药可能刺激胃粘膜,让它变得脆弱,甚至出现糜烂、出血。还有人大量喝酒,酒精像“硫酸 ”一样烧坏胃粘膜,也会引发出血。

另外,得了严重的心脏病、脑中风、肾病的人,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胃粘膜也容易出问题,这种情况虽然呕血、黑便不算太严重,但也不能大意。

3. 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肝硬化患者要当心

长期喝酒、得过肝炎的人,可能会得肝硬化。肝硬化会让肝脏里的血管压力变大,导致食管和胃底的血管像蛇一样充盈起来(也就是静脉曲张)。这些血管特别脆弱,稍微吃点硬东西(比如炸丸子、月饼、带棱角的菜),或者咳嗽一下,就可能破裂出血。

这种出血往往很凶猛,一下子就呕出大量鲜血,还可能伴有黑便,容易休克,死亡率不低。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有肝硬化,直到出血了才发现,所以有肝病的人一定要定期检查。

4. 杜氏病:藏得深的隐形杀手

这是一种不太常见但很凶险的病,全称叫“胃粘膜下横径动脉破裂出血”。它藏得特别深,平时没什么症状,出血前也没预兆,胃镜有时候都难发现。一旦出血,药物往往不管用,得靠内镜下特殊方法止血。

5. 肠道疾病: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

小肠和结直肠的问题也会导致出血。比如溃疡性结肠炎,会让人拉肚子、便血;结直肠长了息肉或肿瘤,也可能出血,尤其是老年人,便血要警惕肠癌的可能。还有肠结核、憩室炎(肠道上的“小口袋”发炎),都可能引发下消化道出血。

四、出血了怎么办?这些急救和治疗知识能救命

万一真遇上消化道出血,千万别慌,正确的处理能争取救命时间。

第一步:家庭急救,做好这几点

如果身边有人呕血或便血,赶紧这么做:让病人安静躺着,别乱动,也别让他紧张,紧张会让出血更厉害;帮他侧躺,头稍微低一点,脚垫高一点(头低足高位),这样能防止呕吐时呛到气管里,还能保证大脑有足够的血液;赶紧打 120,说清楚症状和地址;把病人的呕吐物或大便留一点,大概矿泉水瓶那么多就行,医生能通过这个判断出血量和原因;千万别给病人喝水、吃东西,也别喂药,容易加重出血或引起呛咳。

第二步:医院里怎么治?

到了医院,医生会先评估出血量,稳定生命体征,比如输液、输血,防止休克。然后根据情况选择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轻微出血或出血早期,医生会用抑制胃酸的药(比如奥美拉唑),让胃里不那么“酸”,帮助粘膜愈合;还会用止血药、血管活性药,让血管收缩,减少出血。

内镜治疗:这是目前止血的“主力”。医生通过胃镜或肠镜,直接看到出血的地方,然后用各种方法止血:比如往出血点喷止血药,打针让血管收缩,用金属夹把出血的血管夹上(就像用夹子夹伤口),或者用套扎器把出血的血管扎起来,还能用高频电烧凝止血。李大爷就是靠内镜下止血救回来的,现在内镜技术越来越成熟,安全性和舒适性都提高了,不用太害怕做胃肠镜。

手术治疗:如果药物和内镜都止不住血,比如溃疡大出血、肿瘤出血,就得开刀手术了。医生会找到出血的地方,把溃疡切掉,或者切除有肿瘤的肠道,只要病人情况稳定,手术效果通常不错。

五、怎么预防?这些习惯能远离消化道出血

说到底,预防比治疗更重要。记住这几点,能大大降低出血风险:

有胃病及时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要按医生的话吃药,别疼了就吃,不疼就停。定期做胃镜复查,看看溃疡好没好,有没有出血风险。

别乱吃药:止痛药、退烧药要在医生指导下吃,最好饭后吃,还可以同时吃点保护胃粘膜的药。有胃病的人,能不吃就不吃这类药。

管好嘴:少喝酒,尤其别空腹喝;少吃太烫、太辣、太硬的东西;规律吃饭,别饥一顿饱一顿。

慢性病要控制:有肝病、肝硬化的人,要定期检查食管和胃底静脉,别吃硬东西;有心脏病、肾病的人,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减少胃粘膜损伤。

注意季节变化:秋冬、冬春交替时,注意保暖,别太累,保持情绪稳定,这些都能减少出血的可能。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单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