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疼痛会激活特殊脑细胞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费城分校与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合作,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研究成果称,大脑内存在一类长期被忽视的特殊脑细胞,会在持续性疼痛期间被激活。这一发现目前虽然尚在动物研究阶段,但若能在人类身上获得验证,将为治疗全球约1/5人口的慢性疼痛开辟新路径。研究团队将目光聚焦于脑桥区域的旁臂核。这个神经核团如同一个精密的中转站,既能接收身体传来的各类感觉信息,又能将这些信息精准传递至大脑
刘霞 时间:2025-10-13 浏览量:5382
我们可以靠机器人养老吗
未来,我们可以靠机器人养老吗?对于这个问题,也许很快会有答案。清晨,在四川成都的一个养老社区,机器人自动唤醒后迅速“上岗”,除了“全天候”陪伴,它还提供安全监护服务,遇到突发情况可及时发出警报;在辽宁沈阳,曾罹患脑梗的张大爷在下肢外骨骼训练器的助力下练习行走……近年来,机器人的应用场景逐步向养老领域拓展。2025年2月,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
谷业凯 时间:2025-10-09 浏览量:3908
干细胞移植逆转动物中风损伤
瑞士苏黎世大学研究团队取得一项突破性进展:在动物实验中通过干细胞移植,逆转了中风造成的脑损伤——不仅促进神经元再生,还显著恢复了运动功能。这标志着再生医学在脑修复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的《自然·通讯》上。四分之一的成年人在一生中会经历中风,其中约一半会留下长期后遗症,如瘫痪或语言障碍。这是因为中风引发的脑内出血或缺氧会不可逆地杀死大量脑细胞,而目前尚无有效疗法能够修复这种结构性损伤
张梦然 时间:2025-09-28 浏览量:4003
西普金奖荣耀加冕 麝香保心丸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近日,第十八届健康产业(国际)生态大会——2025西普会,在海南博鳌隆重举行。作为中国健康产业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前瞻性产业会议,西普会始终以“责任与担当”的西普精神倡导中国健康产业主流价值观,引领产业的创新与融合。本次大会主题“快蜕变,穿越新周期——增长元动力重构与产业生态进化”,旨在探讨在传统增长模式承压、新兴技术重塑产业格局的变革周期下,健康产业如何实现从“单点创新”到“全面蜕变”
阅溪 时间:2025-09-11 浏览量:5569
脑机接口技术不断发展,我们准备好了吗
多年来,人类一直畅想如何用“意念”操控电脑、驾驭义肢、指挥机器人……这些曾经存在于科幻电影里的设想正在进入现实。中风、瘫痪、渐冻症……这些难疾正随着脑机接口技术不断发展迎来新的治疗可能,但同时相关伦理和法律层面的挑战也在不断加剧。脑机接口是在人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直接的通信通道,它像是架设在大脑与机器之间的“桥梁”,不仅推动人机交互方式的演进,也为脑科学研究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路径。德国C
褚怡 时间:2025-08-12 浏览量:4416
器官“年龄”影响寿命,大脑最关键
我们通常用生日来计算年龄,认为“今年多大”是一个从出生那天开始累积的数字。但有些人年纪轻轻已频频健忘、体力差、病痛多;而有些人年过花甲,却思维敏捷、精神好、行动利落。美国斯坦福大学科学家此前曾发现,我们的身体不止有一个年龄,而是每个器官都有自己的“生物年龄”。这项指标,或许比生日更能预测我们的健康,甚至寿命。而凭借这种办法,只需一滴血,就能判断你身体里的器官是否正在提前变老。为了寻找器官衰老的线索
张佳欣 时间:2025-07-09 浏览量:4552
新型疗法诱导患者体内自主产生CAR-T细胞,对抗癌症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治疗是一种前沿的抗癌疗法,还有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的潜力。但当前制备CAR-T细胞需花费数周到数月,科学家需要从患者体内提取T细胞,使其表面携带上CAR蛋白,后者能识别一些特定细胞(比如癌细胞)所携带的蛋白。这些CAR-T细胞被输回患者体内后,会四处搜寻并摧毁携带目标蛋白的细胞。据《科学》新闻(Sciencenews)消息,6月19日,在一项发表于《科学》杂
时间:2025-06-24 浏览量:5433
医学装备“中国造”何以屡创新高?
医学装备是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支撑。2024年,中国医学装备市场规模创下新高:1.35万亿元。经过近年快速增长,中国已形成22个大类1100多个品类的产品体系,成为医学装备领域产品类别和品种最齐全的国家之一。医学装备领域,中国有哪些引领性、原创性产品涌现?医学装备“中国造”何以屡创新高?记者采访了相关企业。永仁心医疗研发的长期型人工心脏助力延续生命——让心衰患者变身现实版“钢铁侠”“醒来你就是钢铁侠
康朴 时间:2025-04-25 浏览量:5495
多刷手机也许能预防认知衰退
当前,使用数字技术已是普遍现象,而在这类技术中长大的第一代人正在接近出现痴呆症状的常见年龄。数字痴呆症假说预测,一辈子都使用数字技术会弱化认知能力,不过,其他观点认为,经常使用这类技术能让认知表现高于预期,因为这类技术可以促进维持认知能力的行为。最近,《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ur)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指出,数字技术的广泛使用可能与50岁以上成年人的认知衰退和认知受
时间:2025-04-16 浏览量:4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