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市人民医院多学科协作成功救治罕见高危患者

2025-07-01
作者:江油市人民医院 顾珊珊
浏览量:5918

近日,江油市人民医院多学科团队通力合作,成功为一名患有高危颌下-口底血管瘤并高度怀疑罹患罕见心脏疾病——Brugada综合征的78岁患者实施了高难度手术。这不仅挽救了患者的生命,更彰显了医院在应对复杂疑难危重症方面的综合实力。

2025年5月,患者赖爷爷(化名)发现下巴和口腔底部长出一个鸡蛋大小的硬块。起初没有不适,但肿块在短暂缩小后迅速增大,导致他吞咽困难、说话不清,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随即,赖爷爷和家人辗转本地及上级多家医院求诊,检查提示可能是颌下-口底的海绵状血管瘤。然而,由于其位置特殊、风险极高,治疗难度大,未能得到彻底解决。无奈之下,赖爷爷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回到江油,来到江油市人民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就诊并入院。

入院检查结果显示:颌下-口底的血管瘤不仅巨大,随时有破裂大出血的危险;更关键的是,心电图检查发现了典型的“Brugada波”,高度怀疑患者合并有Brugada综合征。这是一种需要警惕的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疾病,平时可能无症状,但存在引发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室颤)、导致晕厥甚至猝死的潜在风险(尤其在夜间或休息时)。即使仅是高度怀疑,这种情况也使得任何手术和麻醉的风险都显著增加。

“患者的情况就像同时面对两个‘定时炸弹’,”介入/血管外科主任冯文红解释,“颌下-口底的血管瘤随时可能破裂大出血,而心电图高度提示的潜在心脏问题让麻醉和手术过程变得极其凶险。”

面对如此复杂高危的病例,江油市人民医院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MDT)机制。耳鼻咽喉科、介入/血管外科、麻醉科、心血管内科、放射科、口腔科等多学科专家联手,共同为赖爷爷“把脉”。

图片2.jpg 

专家们经过深入讨论,制定了周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首要任务是充分考虑心电图提示的心脏风险,制定最安全的个体化麻醉方案;手术中要运用先进设备(如超声刀)精细操作,最大限度控制出血;同时,手术室必须做好万全的应急准备,包括体外除颤仪和抢救药物;术后则需转入重症监护室(ICU)进行严密观察。医院还特别邀请四川华西医院专家进行了远程会诊,为方案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充分评估风险(尤其针对高度怀疑的心脏问题)和精心准备后,手术如期进行。由经验丰富的耳鼻咽喉科黄强主治医师主刀,在耳鼻咽喉科陈东主任、口腔科赵冰主治医师等外科团队,以及麻醉科衡孝伶主任、肖兵副主任医师带领的麻醉团队紧密协作下,为赖爷爷实施了高难度的颌下-口底肿瘤切除术。

手术的关键挑战在于既要彻底切除巨大血管瘤,又要将对周围组织的损伤降到最低,更要严防术中大出血。麻醉团队采用了特殊方案,针对高度怀疑的Brugada综合征风险,全程进行动态心电监测,时刻警惕心脏可能出现的异常,为手术安全保驾护航。

凭借团队的默契配合和精湛技术,手术顺利完成,成功切除了一个约鸡蛋大小的肿物(术后病理确诊为海绵状血管瘤伴局部血栓形成)。术后,赖爷爷转入ICU观察,生命体征平稳,24小时后安全转回普通病房。

在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赖爷爷恢复顺利。困扰他的吞咽困难和言语不清症状消失,身体和精神状态一天天好起来。住院期间,多学科团队持续关注着他的恢复情况。最终,赖爷爷于6月中旬康复出院,重新回归正常生活。出院时,他和家人满怀感激地向全体医护人员表达了深深的谢意。

图片3.jpg 

此次医院团队对赖爷爷的成功救治,是江油市人民医院多学科协作模式(MDT)强大生命力的生动体现。从入院时的精准诊断(包括识别出高度可疑的心脏风险),到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制定周密方案,再到手术团队的精准操作与术后团队的精心照护,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医者的责任与担当,展现了医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在救治疑难危重症方面的综合实力。

未来,江油市人民医院将继续深化多学科协作机制,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致力于让江油及周边地区的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优质、更安全的医疗服务,为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贡献更大力量。

 

责编:阎秀峰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单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