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到底是不是绝症?破除谣言,重拾希望

2025-07-02
作者:南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健执法局)路亮
浏览量:5613

图片2.jpg 

当艾滋病检测试纸显示两道红杠时,许多人仍会陷入“绝症”的恐慌。中国疾控中心2023年数据显示,53.6%的公众误将艾滋病等同于“死亡判决”,更有超过40%的人坚信日常接触会传播病毒。这些误解像无形的枷锁,既加剧了社会歧视,也阻碍着艾滋病的科学防控。但真相究竟如何?根据《柳叶刀》最新研究,规范治疗的20岁感染者预期寿命可达78.5岁——艾滋病早已不是绝症,而是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为何“绝症”标签根深蒂固?

历史阴影:20世纪80年代因缺乏有效治疗,艾滋病致死率超90%;疾病认知偏差:对病毒传播途径的认知不足,混淆症状与感染关系;

社会歧视:感染者被孤立,加剧“绝症=社会性死亡”的错误联想。

南昌市中心医院(青山湖院区)作为南昌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定点医院之一,自2000年启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以来,一直致力于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提供治疗、关怀、管理等服务。

当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如同精准的“智能锁钥”,将HIV压制到仪器难觅踪迹(病毒载量<50拷贝/ml),南昌市超过95%患者在治疗半年后即达到了病毒抑制。病毒抑制后其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也得到了控制,感染者的生存质量也可以长期保持在较好的水平。

南昌市通过全面实施“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落实检测、治疗、干预、随访、关怀等综合服务,已连续8年保持艾滋病母婴“零传播”纪录。

HIV的传播需同时满足“活性病毒排出-体外存活-足够数量-有效途径”四要素,仅有性、血液、母婴三条传播途径,不会通过握手、拥抱、蚊虫叮咬等日常接触方式传播。且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弱,暴露在空气中仅能存活数小时。

 图片1.jpg

重拾希望:从生存到生活的蜕变

温暖工程:政策托起新希望

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江西省贫困家庭艾滋病机会性感染救治政策以及南昌首创的“医防双社”治疗服务体系,让患者治疗覆盖率突破95%。每位感染者享有:免费抗病毒治疗、免费自愿咨询检测、免费母婴阻断、艾滋病遗孤免费教育和生活救助与就业帮扶。

患者故事:HIV感染者的新生

2021年盛夏,南昌某高校学生小刘在检测室接过HIV阳性报告时,消毒水的气味和耳鸣声将他拖入深渊。四年后的今天,这个曾想轻生的年轻人不仅体内病毒载量持续“检测不到”,更与知晓他感染状况、仍对他不离不弃的知心爱人组建了幸福家庭,现在小两口正在医生的指导下筹备生育计划。这既是现代医学的胜利,也是社会包容的象征,更是疾控医生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长情的陪伴。

向光而行:写在未来的展望

联合国提出“2030年终结艾滋病流行”的目标,而实现它需要每个人的行动:

贴身防护: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是最为经济有效的预防手段;黄金72小时:高危行为之后可到专业机构进行暴露后预防,72小时内服药可有效阻断传播;检测革命:HIV筛查检测的方式有很多,各地疾控中心可以提供免费的自愿咨询检测,各级医疗机构可以提供筛查检测,还可以通过领取、购买快速检测试剂的方式获得检测服务。 

当科学进步与人文关怀交相辉映,“零歧视、零传播”的曙光终将照亮每个角落。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单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