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成本、提效能 “医疗共享”助力基层医疗机构轻装上阵
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医疗服务体系的“神经末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运营成本高、专业人才缺、管理压力大等现实挑战,制约着服务能力提升和群众就医体验改善。近年来,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聚焦基层医疗减负增效核心需求,以医联体建设为纽带,创新搭建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建成全市首家“共享中药房”、打造四大业务共享中心,实现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从成本控制、人力保障、管理效能等多维度为基层“松绑减压”,推动区域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

在中药服务领域,瓯海区打破基层医疗机构的传统运营模式,将温州市首家“共享中药房”落地于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整合13家医疗机构的中药服务需求,实行采购、质控、审方、发药、配送全流程“五统一”管理。这一创新举措从根源上解决了基层医疗机构独立运营中药房的诸多难题:此前,各基层机构需单独建设中药房,面临场地和专业人员不足、质控不规范、仓储和成本采购成本偏高等一系列问题,且因服务规模有限,中药品种往往仅300余种,难以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共享中药房建成后,通过集中采购统一把关,统一审方统一配送,不仅将中药品种扩充至600多种,更让13家基层机构彻底告别了中药房运营的各类隐性成本。截至今年8月,共享中药房已完成处方11.76万张、药剂63.21万贴,在实现区域中药服务同质化、均等化、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的同时,大幅减轻了基层的经济负担和管理压力,让群众在基层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中药服务。
在医疗技术支撑方面,瓯海区创新构建医联体“1+4”体系,以1个发展促进中心为统筹,重点推进临床检验、消毒供应、心电、影像“四大业务共享中心”建设,实现资源集中化运营,最大化释放减负效能。通过集中布局实现资源集约化利用,避免了各基层医疗机构重复购置检验和消毒类设备的高额投入。此前,基层机构仅血常规分析仪、生化检测仪等基础检验设备的购买费用就高达数十万元,若涉及分子类诊断、免疫系列等检验项目,其专用设备价格更高,往往远超基础设备投入,叠加设备日常维护、定期更新及质检校准的持续支出,给基层医疗机构的运营带来了不小压力;消毒供应方面,自建消毒供应室不仅需要投入灭菌设备、净化系统,还需配备专业消毒人员并承担耗材损耗,更因消毒环节涉及多道专业管控流程,各单位自行管控的难度和风险较高。两大中心集中运营后,不仅整合了设备资源,由专业团队负责设备维护、更新和质检,显著降低了整体运营成本,更通过标准化操作提升了检验结果准确性和消毒器械安全性,为基层医疗质量筑牢保障防线。
2025年1—8月,累计完成临床检验127.51万人次、消毒器械包5.98万个。高效的集中服务模式,让基层机构彻底摆脱了繁杂的设备管理与消毒流程束缚,得以将更多精力聚焦于临床诊疗核心工作,切实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

针对基层心电、影像诊断领域存在的“医师招聘难、人力成本高、诊断能力不足”问题,瓯海区采用“跨机构协作”模式,将心电诊断中心开展与省级医院合作,影像诊断中心整合全区专业力量搭建共享平台,实现诊断资源的集约化配置。此前,基层医疗机构在心电、影像诊断医师招聘上存在较大困难,难以招到资深专业人才。部分机构在诊断人员配备不足的情况下,存在外聘成本高且人员不固定,技术规范不统一等问题,较大影响了对患者的正常诊断效率和诊疗互认。集中诊断模式推行后,基层机构只需负责采集患者心电、影像数据采集并上传至共享平台,由两大中心的专业诊断团队进行集中研判,不仅解决了基层诊断医师“招不来、留不住”的难题,减少了人力成本投入,更通过专家资源共享提升了诊断效率和精准度。2025年1—8月,累计完成远程心电图诊断4.47万例、远程CT诊断3.45万例、DR诊断2.4万例,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断压力大幅缓解,患者也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诊断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共享中药房与四大中心的建设不仅实现了单项业务成本的降低,更通过全流程一体化管理,大幅减少了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成本。此前,各基层机构需分别设立中药房、检验科、消毒室等多个部门,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流程监管、质量把控和人员调度,管理流程繁琐且效率低下。如今,通过医联体“五统一”管理和“1+4”体系统筹,基层机构无需再单独承担相关业务的管理工作,只需配合共享平台完成数据上传、样本转运等基础工作,管理环节大幅精简,行政负担显著减轻,让基层医务人员能够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临床诊疗和患者服务中。
瓯海区的实践证明,通过构建“统筹协调+业务共享”的资源整合模式,是破解基层医疗减负难题的有效路径。下一步,瓯海区将继续深化医联体建设,进一步优化共享平台运行机制,拓展资源共享的覆盖范围和服务领域,持续为基层“减负赋能”,让基层医疗服务更具活力、更有质量,切实增强群众的就医获得感和幸福感。
责编:阎秀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