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通道“宕机” 血管通路团队极速“抢修”守护生命线
近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肾内科团队顺利为患者成阿姨(化名)“抢通”救命通道,守护患者生命线。
数年前,成阿姨的自体动静脉内瘘因严重闭塞无法再使用,她辗转多家医院后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接受了人工血管搭桥术。肾内科团队运用成熟的复杂血管通路构建技术,以一段人工血管连接堵塞段两端的自体血管,成功重建了血流通路。
对于成阿姨这样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来说,动静脉内瘘就是“生命线”。通过手术将动脉与邻近的静脉吻合,形成一条“动静脉通路”,使得静脉血管在高速血流的冲击下逐渐增粗、变硬,能够承受每周两到三次的反复穿刺,从而承担起血液的体外净化和回输通道功能。然而,再坚韧的血管也难抵经年累月的使用,穿刺点瘢痕增生血管壁硬化、狭窄甚至闭塞是所有长期透析患者终将面对的挑战。
一周前,危机再次出现。成阿姨的内瘘穿刺处开始间断出血,结痂、破溃反复发生。“每天纱布都要换好几次,血渍渗透了衣袖,夜里疼得睡不着。”成阿姨回忆起来仍心有余悸。当地医院评估后认为,由于患者血管条件复杂,加之有人工血管搭桥史,处理难度极大,盲目处理极易引发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或导致整个通路报废。
危机面前,成阿姨再次来到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选择了曾经帮助过她的肾内科血管通路团队。入院检查发现,她的左前臂内瘘吻合口及穿刺区域已形成大量陈旧性血痂,周围组织红肿渗血,近一周累计出血量约200ml。
200ml,这个数字看似不大,但对依赖每周3次透析的患者来说,持续渗血可能引发局部血肿、血栓形成,内瘘闭塞,甚至导致脓毒血症或休克,直接危及生命。
“必须立刻手术!”单炜薇副主任医师评估后果断启动急诊手术预案,张希燃副主任医师、毛静住院医师迅速就位。依托医院成熟的血管通路急症救治体系,为成阿姨开启绿色通道,一场急诊内瘘修补术争分夺秒地展开。
手术团队切开表层组织后,眼前的景象比预想的更为复杂。长期炎症和反复出血导致内瘘周围血管壁极为脆弱、粘连严重,原本清晰的血管走向被瘢痕组织覆盖,分离操作需要极度精细。手术视野中随时可见活动性出血点,血液迅速涌出掩盖术野,要求医生在快速压迫止血的同时,精准定位出血点并实施缝合。
“按压!保持视野清晰!”单炜薇沉着指挥,张希燃、毛静默契配合,抽吸止血、暴露血管、监测生命体征……很快,内瘘血管的断端清晰显露。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手术团队成功清除坏死组织、修补血管破口、重建畅通血流。
“像成阿姨这样的复杂情况患者,我们接诊过很多。”单炜薇表示,“患者将生命通道托付给我们,每一次手术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此次手术的成功,既得益于团队丰富的临床经验,也离不开医院血管通路救治快速响应机制——从患者入院到手术开始仅用时1小时,为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
作为无锡地区血液净化领域的标杆科室,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肾内科年开展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高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人造血管内瘘成形术、动静脉内瘘取栓术等各类内瘘手术超600例,其中日间手术占比近50%。在肾内科主任兼血液净化中心主任王凉带领下,科室不断完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血管通路一体化维护体系,成立由主任医师张志坚负责的血管通路亚专科,开设血管通路门诊、血管通路专病病房和肾内科专科手术室,为患者构建高效安全“生命线”绿色通道。
责编:阎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