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杰:胸心外科的“微创先锋” 20年淬炼一把“温柔的刀”

2025-08-13
作者:江油市人民医院 岳耀文 王丽
浏览量:5522

清晨7点,天刚微微亮,江油市人民医院胸心外科主任杨昌杰已穿梭在病房中。他仔细查看危重患者的监护数据,俯身倾听老人的呼吸声,在病历本上记录下调整后的诊疗方案。这样的清晨,他已坚持了20多年。

从医初心:在实践中淬炼本领

出生于江油北部山区的医生世家,杨昌杰自幼目睹父亲穿梭于乡野间为村民诊病,“长大后当医生”的念头在他心中扎下了根。2002年,从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他如愿进入江油市人民医院胸心外科,成为一名年轻医师。

初入临床时,面对被胸心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的患者,杨昌杰常因经验不足而心急。他白天将课本知识融入实践,仔细观察前辈手术操作;夜晚挑灯钻研专业书籍,把典型病例与理论对照分析。“每台手术都是一堂课,患者的痛苦就是最好的老师。”他常这样告诫自己。凭借这份钻研,他很快成长为科室的骨干力量。

图片1.jpg 

技术突破:让微创惠及更多患者

传统开胸手术创伤大、恢复慢,不少患者对手术望而却步。这一现状,让杨昌杰决心探索更优的治疗方式。2010年,从南京市第一人民医院进修归来的他,在江油率先开展微创胸腔镜手术,推动当地胸心外科迈入微创新时代。

2022年5月,78岁的李大爷因左肺下叶腺癌合并多种基础病就诊。老人肺功能极差,常规开胸手术术后呼吸衰竭风险极高,肿瘤又与重要血管粘连,微创手术空间狭窄,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大出血。杨昌杰带领团队反复讨论,决定采用“胸腔镜下左肺下叶精准切除 + 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

手术中,他创新性使用“逆行解剖法”,先游离并阻断肺下静脉分支,再逆向分离肿瘤与血管的粘连处,避免直接触碰肿瘤导致出血。当发现术前影像未显示的肿瘤侵犯胸主动脉外膜时,他迅速改用超声刀“分片蚕食法”剥离,配合止血材料精准压迫。2小时后,手术成功完成,出血量仅50ml。术后结合“阶梯式呼吸康复方案”,老人第5天脱离氧疗,第7天顺利出院,随访至今未复发。

这样的复杂手术,在杨昌杰的临床经历中并非个例。曾有一位23岁的肺隔离症患者,因并发感染辗转多家医院无果。该手术易引发胸腔感染,且病灶与异常动脉紧邻,大出血风险极高。“医生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风险”。杨昌杰果断接手,历经4小时手术挽救了患者生命。

如今,他主刀的胸外科手术中,多数为复杂疑难的四级手术,微创手术占比超过96%。单孔胸腔镜精准肺段切除、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等技术的应用,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减轻了患者痛苦。

 图片2.jpg

团队建设:让技术火种持续传递

“在肺和食管上做手术,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个动作都关乎患者生命。”这是杨昌杰常对科室年轻医生说的话。作为科室主任,他不仅自己深耕临床,更着力打造一支能打硬仗的团队。

他建立三级医师带教链,要求高年资医师手把手带教;每周组织疑难病例复盘会,对术后并发症逐例分析,让年轻医生在复盘中学经验。手术台上,他对操作步骤要求严苛,从止血角度到缝合力度,都要精准到位。

为了让年轻医师随时能获得支持,他牵头成立“24 小时应急支援群”,无论节假日,高年资医师都会及时回应技术咨询。通过师带徒,他培养出多名能独立开展四级手术的青年骨干,构建起“金字塔”式人才梯队。

在他的带领下,江油市人民医院胸心外科从一个小专科,成长为江油临床重点专科,不少以往需到省级大医院才能完成的高难度手术,如今在当地就能开展,大大减轻了患者的奔波之苦。

 图片3.jpg

医者仁心:把患者放在最前位

在门诊,杨昌杰常因接诊到最后一位患者而错过午饭,面对外地慕名而来的患者,他会仔细评估病情,若发现磨玻璃结节可能为良性,就耐心劝其定期复查,而非盲目手术。“没必要的手术,坚决不做。”他说。

一次下班后,科室正讨论病例,一位中年女性在门口犹豫徘徊。杨昌杰主动上前询问,得知对方怀疑气胸复发想住院。他仔细听诊、查看检查资料后,判断是感冒引起的呼吸不畅,告知其无需住院,回家休息即可。看着患者释然的笑容,他觉得再晚下班也值得。

图片4.jpg 

从医20余年,杨昌杰身上有诸多头衔——西南地区胸心外科委员会常务委员、四川省胸心外科人才库核心专家…… 但他最看重的还是“医生”二字。“患者的康复,才是医生最大的成就。”在胸心外科这个充满挑战的领域,他始终以初心为灯,以技术为刃,守护着每一个期待健康的生命。

 

责编:阎秀峰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单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