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药高专附一院(市六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获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批复2025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名单。其中,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市职业病防治院、市第六人民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凭借扎实的临床诊疗能力、突出的科研创新成果及特色鲜明的学科优势成功获评,成为我国职业病防治领域的重要标杆,实现了医院在该领域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零”的突破
精研特色专科,铸就防治领域区域标杆
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作为医院重点特色学科,历经45年深耕发展,已构建起以职业病防治、中毒处置和核辐射救治为核心的特色诊疗体系。科室依托职业病防治与中毒救治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突发中毒应急检测和紧急救治重庆市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全国首家职业健康与中毒精准医学中心等多个高水平平台,形成了完善的技术支撑网络。
在临床诊疗方面,科室年门诊人次达2万余人,可有效诊断12大类135种职业病,开展111项生物样品有毒物质检测,提供尘肺病及其并发症介入诊治、中毒及核辐射事件处置、特效解毒剂应用、血液净化治疗、职业病伤残鉴定等全面技术服务。针对尘肺病、职业性中毒、核辐射损伤等疑难危重症,率先开展气道内介入、血管介入、胸膜漏封堵、内科胸腔镜、抗肺纤维化治疗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先进技术,成功救治含致死性蘑菇中毒、重度蜂蜇伤、大剂量敌草快中毒、百草枯中毒等危重病例的中毒患者2719例。
融合医教研产,锻造学科发展核心动能
科室始终秉持“临床为本、科研引领、教学相长”理念,构建起完善的医教研协同发展体系。近三年,团队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7项,总经费达1439.5万元;发表SCI论文72篇,总影响因子474.48,其中14篇影响因子大于10,单篇最高达19.92;授权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67项。
在科研转化领域,科室成果丰硕。主导研发的致死性除草剂快速检测技术,将百草枯、敌草快检测时间从传统6小时缩短至5分钟内,获国际发明专利1项,在国内32家机构推广应用;牵头研发毒物快检试剂盒2个,研制尘肺易感性芯片1张,合成线粒体损伤靶向药物1个,其中1项成果成功转化(首批转化金额100万元)。
作为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学基地,科室承担职业病临床教学、实习带教及继续教育任务,建设了一支以国家级人才领衔、市级人才为骨干的创新团队,其中国家级和市级人才达30人次,为我国职业病防治领域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擘画国家平台,领航职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自建立以来,科室始终以“守护劳动者健康”为使命,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在标准制定方面,主持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研制2项,参与7项,制定中华预防医学会团体标准1项,编写国家团体标准2部,参与5项专家共识编写及2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修订,为全国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了规范指引。
在服务模式创新上,率先探索尘肺病康复站模式(在重庆地区指导建设尘肺康复站91个),建设经验获全国推广——现全国建成 829 个尘肺康复站,形成“现代康复与中医传统特色康复结合”的新范式,有效解决了尘肺病患者的康复难、康复远等难题,取得了“三减一增一满意”的成效;开展企业职业健康管家服务试点,签约服务企业20余家,出版5部行业职业健康素养科普丛书;2023年牵头成立西部职业病与中毒医学联盟,辐射14个省、自治区,助力完善“国家、省、县、乡”四级职业病及中毒监测、救治的技术支撑网络。
借此次获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良机,医院科室团队将锚定创建国家职业健康医学中心目标,强化学科群与人才高地建设,突破尘肺综合诊疗、危重中毒救治等核心技术,织密全国性职防与中毒应急服务网络,加速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未来,医院科室将矢志构建职业病防治新体系,全方位守护劳动者健康,引领全国职业卫生事业发展。
责编:阎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