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疾病科普

2025-07-28
作者:赣州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李霖玲
浏览量:5180

今天我们要给大家科普手足口病。对,就是那个每年都要搅和一下,最近又不请自来,让爹妈们担惊受怕,让幼儿园闻风丧胆,让娃儿们哎哟连天的鬼东

这个先人板板到底咋个出来的?如果惹不起,躲得起不?如果不幸遭了又咋办?今天,我们给大家送上这份《手足口病应对手册,请收好

图片1.png

长话短说版

1、手足口病在每年春夏季、夏秋季高发;

2、患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3岁及以下发病率最高;

3、可能反复得手足口病;

4、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和手足口病的疱疹位置不一样;

5、部分疱疹性咽峡炎病例也可能会发展成手足口病

6、危重症手足口病会致命;

7、注意卫生,接种手足口病疫苗。

啰啰嗦嗦版

一、关于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主要以发热,手、脚及口腔出现斑丘疹和疱疹为临床表现。重症手足口患者还会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肺水肿和循坏衰竭甚至导致死亡。

Q:“啊哈?这个病还会要命啊?

A:嘘,小声点,这个病会要命,传染性也比较强,但也不用惊慌,先看一段数据:【我国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为37.01/10万~205.06/10万,近年报告病死率在6.46/10万~51.00/10万之间。】

 图片2.png

你看,一万个宝宝里面可能有4~20个娃娃容易被传染上手足口病,而真正危及了生命的,一万个里面大约有0.6~5个。所以,对于手足口病的总方针是,不能掉以轻心,但真的也不用太虚火。

二、哪些人容易得手足口病,为啥容易得?

首先,任何年龄都可能会感染手足口病。其次,发病儿童主要集中5岁及5岁以下宝宝,而3岁及3岁以下的发病率最高!为啥容易得?没得其它啥原因,就是传染!传染!传染!

1、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2、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3、喝了或者吃了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

4、接触了有手足口病的患者皮肤、黏膜疱疹液也会被感染。

简而言之,就是宝宝摸了一下患有手足口病患儿的手手,咬了一口别个正在舔的糖糖,或者个玩具,都有可能要被传染哦!

三、关于手足口病的症状及应对方发法

根据手足口病的病情,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型的手足口病,一般娃儿发病完了自己会好;另一种是危重型的手足口病,就是会致命的那种!

01啥都不用做——潜伏期

症状    症状!

处理    没有症状处理个鬼a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大多数为2~10天,平均3~5天。意思就是,这个病不是说今天早上接触了手足口病的患儿,下午就会出现症状,而是根据每个人情况不同,可能三五天之后才会有症状。

02对症治疗+观察+隔离——出疹期

症状    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子,可能还会咳嗽、流涕、食欲

振等(有点像感冒)。

处理    不需要住院治疗,在家隔离,以对症治疗为主,比如发烧得比较凶,

可服用退烧药。

Q:“他们说看宝宝是不是手足口病,就看长疹子没有就可以了?

ANONO!NO!手足口病的宝宝不是都会长疹子,比如有个别的只发热、咳嗽,就不长皮疹,也有个别的只长皮疹不发热也没有其他症状。

家长们请放心,如果宝宝只是有这些症状,是属于手足口病普通型,绝大多数会在这段时期后痊愈。

03去医院+仔细观察——神经系统受累期

症状    在出疹期症状的基础上,少数患儿在发病1-5天之内,还可能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

处理    要去医院。

家长们要小心,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尤其是3岁以内、发病5天以内的儿童,要尽快去医院并密切观察,谨防这些症状是危重型手足口病的初期征兆。

04尽快送医院+积极治疗——危险期

症状    这部分症状多发生在发病5天以内,表现为心率和呼吸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甚至出现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血压降低或休克,抽搐、严重意识障碍等。

处理    送医院接受治疗,有条件应接受ICU治疗。

Q:“医生,上面那几坨文字太多了,有没有学渣家长手册?”

A给,拿去吧......

有以下表现提示患儿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重症病例,需要立即送医院治疗:

持续高热:体温大于 39 ℃,或者体温大于 38.5 ℃ 并持续超过 3 天;

神经系统异常:出现嗜睡、呕吐、头痛等表现,可伴有肢体抖动、站立不稳或肌阵挛;

循环衰竭:呼吸和心率增快、四肢发凉、出冷汗,摸着皮肤湿冷。

四、关于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

除了手足口病,最近疱疹性咽峡炎也在高发,但是因为都要长疱疹,要发热,所以很多家长是搞不清这两种病(详见下表)

相同点

“表兄弟”关系,都由肠道病毒引起传染病,患病后都需要隔离;

传播途径一样,都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接触传播;

都喜欢潮湿闷热的5、6、7月;

易感人群为婴幼儿

都具有潜伏期。

不同点

出疹位置不同:为什么叫手足口病,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手、足、口腔里面都会长疱疹,而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只长在口腔;

发病风险不同: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一般可以自愈部分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也有可能发展成为手足口病;而手足口病则有可能是危重型,危及生命。

症状不同:一般来说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容易喉咙痛、流口水,而手足口病的患儿一般不得。

图片3.png

PS:由于两种疾病都具有传染性,患儿一般都要隔离14天!

在这里,需要重点喷痰一下隔离这个事情。

隔离,就是让宝宝好生在屋头!千万不要想到,我们宝宝在屋头关了几天,

要去超市门口坐会儿摇摇,要不然带到商场头去吃个饭饭,再不济楼下小区里耍会儿跷跷板……

家长,这样不叫隔离哈!

要知道,手足口病通常在发病后一周传染性最强,这也就是为啥医生强烈建议,即使宝宝已经不烧了没得疹子了,感觉已经恢复得七七八八了,但一定要继续关到屋头隔离。

一般来说,护理得当,娃娃7-10天就痊愈了,治愈后再隔离一个星期,差不多就可以去幼儿园了!

 图片4.png

记到:冤冤传染何时了?儿隔离半月

五、手足口病的预防

得了手足口病之后,并不会终身免疫,运气不好的话还会中招!

 图片5.png

1.一般预防措施

①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

② 勤洗手,不要让宝宝喝生水,少吃生冷食物。

③ 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当定期进行清洁消毒。

④ 疾病流行期间减少到公共场所的次数,人多的地方少去挤。

2.接种疫苗

EV-A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5岁儿童预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

3.加强感染控制

儿童游乐场、所托幼机构及与患者密切接触感染风险较高。人群密集、共用玩具、与手足口病患者直接接触是感染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儿童游乐场所的游乐设施可能被手足口病病原污染,应做好儿童在公共场所玩耍时的手消毒,以及游戏设备的清洁。托幼机构应严格落实晨检午检、教室通风、餐具玩具消毒、厕所消毒、被褥晾晒等各项措施,发现病例要及时送医和隔离,对聚集性疫情及时向辖区疾控中心报告。医疗机构应当积极做好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加强预检分诊;接诊手足口病病例时,采取标准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手卫生,加强诊疗区域环境和物品的消毒,选择中效或高效消毒剂如含氯(溴)消毒剂等进行消毒,75%乙醇和5%来苏对肠道病毒无效。

六、还有这些问题

Q:医生,关键是我们屋头不止两个宝儿,如果一个得了手足口,另外的咋

A:如果有条件,最近这半个月尽量选择分开养育,比如父母照顾病童,另外健康的送到奶奶或者外婆家。如果没有条件,那也要尽可能做到分房间隔离,注意房间清洁卫生并保持通风,娃儿的玩具、餐具等每天清洗消毒,专人专用,减少间接接触传播,家长在接触患病孩子后,要记得立即换衣服洗手。

Q:“打了疫苗咋还得手足口病?”“打这个疫苗有啥用?”“得过手足口还要不要接种疫苗呢?”

A:目前手足口病疫苗仅能预防由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不能预防其他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因为危重症手足口病多由EV71感染引起,故接种该疫苗能把重症的那一类手足口病预防!由于手足口病不会终身免疫,所以已经感染过的患儿,有条件仍然建议接种EV71灭活疫苗。

Q:成人会不会的手足口?

A会,只是人患病一般症状较轻微。但是只要成人感染了病毒,即使症状轻,仍会容易传染给家中宝贝。所以为了保证宝贝的健康,建议家长们回家第一件事情不是去亲你的,抱你的宝,而是洗手换衣服!

Q:当下手足口病和新冠病毒一起流行咋办?

A疫情监测数据显示5月中旬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开始进入水平波浪式流行态势奥密克戎XBB系列变异株占比持续处于高位,与全球及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主要流行株占比情况基本一致,致病力没有明显变化,“二阳”症状普遍更轻。而手足口病传播系数是新冠病毒的3倍,作为传染性极强的肠道传染病,同样需引起广大家长的重视。但家长们也不要过度惊慌

下面,我们跟大家一起总结一下个人防护措施,get这些技能,做到新冠病毒病和手足口病防控两不误

勤洗晒,多通风

喝开水,吃熟食

打喷嚏,遮口鼻

戴口罩,少亲吻

用公筷,少聚餐

若不适,速就诊

 图片6.png

好啦,今天科普告一段落,让我们一起对病毒 say goodbye!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单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