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平山医院:筑牢党建根基 谱精康服务新篇
作为海南省中南部地区精神卫生防治的核心机构,海南省平山医院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责任担当、服务基层”的党建精神深度融入医疗业务发展。通过创新精神康复服务模式、深耕基层助残事业、强化医疗资源下沉,构建起“党建业务双融合”的特色发展路径,被中国残联主席程凯称赞为“全国精神残疾社区康复提供了海南样板”。
党建引领筑根基,凝聚助残攻坚合力
医院党委班子以“团结廉政、务实创新”为准则,将助残事业视为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战场。通过强化党员先锋岗建设,组建“党员医疗服务队”,推动党建与医疗业务同部署、同落实。在党委统筹下,医院打破传统精神医疗的“集体关锁”模式,创新实施“分区、分类、分级”康复管理制度,将党员骨干派驻社区康复站点、农疗基地等一线岗位,实现“党建工作在病房、党员服务在基层”的工作格局。近五年来,党员医护人员带头深入海南中南部11个市县,累计走访残疾人和家属24570人次,救助精神患者16890人次,以实际行动诠释“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助残理念。
创新精神康复服务体系,提升医疗服务质效
医院党委牵头推进医联体改革,通过远程会诊平台引入省外优质资源,同时将精神专科技术下沉基层。在党员专家团队带领下,构建“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全链条服务体系。
针对精神残疾患者特点,创新“医疗+康复+社会适应”三维治疗模式。在社区康复层面,医院已为504名患者建立档案,其中238人参与系统康复训练,患者认知功能与社会功能显著提升。目前已有14人通过自主创业开店、从事种植养殖管理、护林员等工作回归社会,另有8人成功通过企业应聘实现就业,康复成效得到实践验证。同时,在院内设置模拟社会场景(如爱心超市、美发模拟岗等),累计帮助近2万人次患者康复后独立回归社会。
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为突破口,院党委推动实施系列民生举措。组织“党员评残服务队”深入乡镇村寨,五年间为近8000名精神和智力残疾患者提供上门鉴定服务,实现五指山市贫困患者建档立卡健康扶贫全覆盖。通过建设“移动服务窗口”,让山区患者在家门口享受专业诊疗,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
深耕基层助残事业,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依托海南山区农业资源,党委主导建设特色农疗基地,患者在党员康复师指导下参与种植养殖劳动,通过“劳作-收获-销售”全流程体验,锻炼肢体能力,培养劳动技能与社会责任感。农疗成果销售收入部分用于改善患者生活条件,形成“康复-增收-赋能”良性循环。
医院党委组建“党员科普宣讲团”,深入学校、社区、企业开展心理卫生知识普及,五年来累计为6万余人次提供心理辅导。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全方位宣传精神卫生政策与康复知识,逐步消除社会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偏见,营造包容友善的社区环境。
党建业务融合显成效,树立行业标杆
在党建引领下,医院实现医疗业务与助残事业的深度融合,形成具有海南本土特色的精神康复服务模式。患者康复率、社会回归率持续提升。下一步,海南省平山医院将继续深化特色品牌建设,推动优质资源进一步下沉基层,为构建和谐海南自贸港贡献更多医疗力量。
科普宣教活动的广泛开展,不仅提升了公众对精神卫生问题的认知,还促进了社会各界对精神康复患者的理解和支持。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医院成功搭建起政府、社会、家庭与患者之间的桥梁,形成了一个多方参与、共同支持的精神康复生态系统。
此外,医院还积极与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及爱心企业合作,共同推进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同时,医院还加强与国内外精神卫生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引进先进的康复理念和技术,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随着各项工作的深入推进,医院在精神卫生防治领域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其成功经验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未来,医院将继续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更多精神康复患者带来希望和光明。
责编:阎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