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获国际青睐,也在基层落地 武汉医疗技术双向赋能惠民
2025年7月22日,武汉市首批核心医疗技术评审内分泌/肿瘤/血液领域、呼吸领域答辩评审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同步举行。19个内分泌/肿瘤/血液领域项目、17个呼吸领域项目进行精彩展示,这些项目不仅吸引越来越多国外患者赴汉接受治疗,在向基层推广中也持续发力。
国外患者来汉就医,精准治疗普惠更多人群
“这就像脑筋急转弯‘树上 10 只鸟,打下一只还剩几只’——患者身上有 10 个病灶,只需精确照射其中 1 个,其余病灶也可能会被清除。”武汉协和医院孟睿教授团队将基于射波刀技术的立体定向放疗与免疫治疗相结合,提出免疫调节放疗的概念,该方案副作用小、患者易于接受,疗效更为全面。
“近日,69岁的李女士专程从新加坡来汉接受肺部相关的精准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身心状态明显改善。”孟睿说,“立体定向放疗技术已纳入医保,加上操作相对简便、治疗时间短,基层医生经过系统培训即可掌握,偏远地区医院也可借助远程医疗顺利开展治疗。”
当前,很多在全球、全国有影响力的项目都选择了强基赛道。问询后得知,这些项目团队在取得成果后,更加注重在基层的推广的可行性,希望能真正惠及更多患者。
SARC-R 技术用于治疗局部不可切除的大肿块软组织肉瘤,来自武汉协和医院的陈静教授创新性提出这一技术,能有效缩小肿瘤,改善患者症状,减少复发,且易于在基层推广。
能“定点爆破”肿瘤,武汉协和医院杨坤禹教授分享了360°肿瘤质子放射治疗技术,可最大程度保护正常组织和器官,降低副作用。
内分泌/肿瘤/血液领域专家评审组组长、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春燕教授评价,如何让优质资源持续下沉、让老百姓更满意,是一项长期工程。通过今天的项目,我看到了科技赋能以及多学科交叉为这项工程提供的一种新的解题思路。
破解血液罕见病难题,武汉医疗技术显实力
血液病的新型细胞免疫治疗技术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为许多难治复发血液病患者带来新希望。武汉协和医院梅恒教授团队针对淋巴瘤首创γδTCR/T显著提高疗效及安全性,针对多发性骨髓瘤研发两款双靶点CAR-T减少复发率,此外还国际首次采用in vivo CAR-T治疗髓外骨髓瘤反应率达到100%,该种疗法避免了采血体外制备,直接将CAR基因递送至患者体内,原位改造内源性T细胞为“抗癌战士”,开辟细胞治疗新范式。
除了在血液病治疗上取得突破,武汉医疗团队在其他疾病诊疗领域也有不少创新成果。基于人工智能的糖尿病创面“创愈慧眼”评估系统,武汉同济医院余学锋教授团队让糖尿病创面的评估更加高效、准确,有助于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武汉同济医院董凌莉教授分享IgG4相关性疾病的精准诊疗体系,通过早期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评估,能及时开展有效治疗,减少重要脏器损伤;武汉协和医院张燕教授分享了经腰椎脑池内置管注射化疗药物治疗脑膜转移,该技术改用腰椎穿刺建立给药通道,感染率较低,且手术仅需局麻即可完成,为脑膜转移、无法耐受开颅、全麻等患者提供了全新治疗通路。
内分泌/肿瘤/血液专家评审组成员、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党委书记黄朝林评价,当下肿瘤治疗愈发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这种模式打破单一学科局限,让肿瘤、外科、影像等多领域专家联手,从诊断到治疗全程协作,为复杂肿瘤病例提供了更优解。
呼吸精准微创技术竞逐,强基惠民成焦点
在呼吸领域,不少项目也正在向基层推广。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的毛张凡教授创新术式与器械,全球首创女性经乳晕单孔胸腔镜手术,弥补了传统胸腔镜在美学与疼痛管理上的短板。目前,该技术累计实施超400例,被推广至国际国内50余家医院。
“利用肺部电阻变化实时显示肺内气体分布的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是目前唯一床旁、动态、无创监测区域肺功能的技术。”武汉协和医院尚游教授应用三维肺电阻抗断层扫描技术帮助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精准肺通气。
肺癌治疗目前已迈向极致单孔微创。武汉同济医院付向宁教授在省内外推广多模式微创外科诊疗技术,帮助广大患者保留肺功能、降低治疗费用、提高生活质量;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林慧庆教授创新提出中国EVLP核心技术方案,实现肺移植关键技术突破;武汉市中心医院胡轶教授基于导航平台引导,人工智能精准靶区定位,首创经支气管镜行肺大疱减容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来自武汉市肺科医院的杨澄清带来的感染性胸膜疾病分层微创诊疗体系通过早期微创精准诊断与分层微创综合治疗,让胸腔积液诊断准确性和感染性胸膜疾病治愈率均达95%以上。
呼吸领域评审专家组组长、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徐建军教授对整场参评项目给予肯定评价,他表示,强基医疗技术项目其关键核心不仅要能帮助提高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效率,更需要技术具备高熟练度与低门槛,让其能够真正在基层运用推广开来。
责编:阎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