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消化道异物

2025-07-22
作者:定南县中医院 儿科 曾广文
浏览量:4644

大家好,我是来自定南县中医院的儿科医生曾广文。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科普题目是"小异物,大麻烦"——危险的消化道异物。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儿科医生,我见证了太多因消化道异物导致的紧急情况,有些甚至危及生命。希望通过这篇科普文章,能够帮助家长和监护人更好地认识这一问题,掌握预防和处理方法,保护孩子们的健康安全。

一、儿童消化道异物的普遍性与危险性

人类幼崽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充满好奇心的他们"什么都往嘴里放",这是他们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0-6岁儿童正处于"口欲期",通过口腔接触来认识物体特性是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然而,这种自然行为常常导致误食异物,给儿童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消化道异物就诊的儿童病例超过10万例,其中1-3岁幼儿占比高达75%。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活动能力增强,好奇心旺盛,但缺乏危险意识,加上咀嚼功能不完善,吞咽反射不协调,使得他们成为消化道异物的高危人群。更令人担忧的是,约20%的病例会发生严重并发症,如食管穿孔、气管食管瘘、纵隔感染等,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二、消化道异物的定义与分类

1. 消化道异物的定义

消化道异物指误吞或故意吞入消化道的各种物体,既不能被消化,又不能及时通过消化道排出。这一定义包含三个关键要素:一是异物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二是异物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三是异物无法顺利通过消化道自然排出。此外,误服的危险化学物质也属于消化道异物的范畴。

 2. 消化道异物的常见类型

根据异物的物理特性和危险程度,我们可以将常见的消化道异物分为以下几类:

1)钝性异物: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包括硬币(约占儿童消化道异物的60%)、围棋棋子、弹珠、纽扣、小玩具零件等。这类异物表面光滑,边缘圆钝,相对危险性较低,但若体积过大或数量过多,仍可能导致消化道梗阻。

2)尖锐异物:包括枣核、张开的别针、牙签、螺丝钉、骨刺、鱼刺、钉子等。这类异物危险性极高,容易刺穿消化道壁,引发穿孔、出血或感染。数据显示,尖锐异物导致穿孔的概率是钝性异物的20-30倍。

3)长条形异物:如笔、牙刷、塑料勺、棒棒糖棒、棉签、发卡等。当异物长度超过5cm时,很难通过十二指肠弯曲部,容易造成嵌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儿童误吞电动牙刷头的情况有所增加,这类异物往往同时具有长条形和尖锐的双重危险特性。

4)腐蚀性异物:最典型的是纽扣电池(尤其是直径≥20mm的锂电池),还包括装饮料瓶里的强酸强碱性液体等。纽扣电池在潮湿的食管环境中可产生电解反应,短短2小时就能造成严重化学烧伤。研究显示,纽扣电池滞留食管超过4小时,食管狭窄的发生率高达85%。

5)磁性异物:如磁珠、磁棒等磁性玩具零件。单个磁性异物相对危险较小,但如果同时吞入多个磁性异物或磁性异物与金属异物共存,它们可能隔着肠壁相互吸引,导致肠壁受压坏死、穿孔。美国儿科学会报告指出,磁性异物导致手术干预的比例高达50%。

6)膨胀性异物:如水宝宝(吸水树脂)、干燥剂等。这类异物在接触体液后会迅速膨胀,体积可增大数十倍,极易引起消化道梗阻。曾有案例报道,一名2岁幼儿误食水宝宝后,12小时内就出现了完全性肠梗阻的症状。

7)其他特殊异物:包括食团、坚果、胃石、戒指、毛发等。其中,毛发异物多见于有异食癖的儿童,长期吞食毛发可在胃内形成毛发结石(毛粪石),可能需要手术取出。

看着这些"千奇百怪"的消化道异物,我们只能感叹:"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熊孩子吞不了的!"作为医护人员,我们甚至接诊过误吞体温计、耳环、乐高零件、玩具车钥匙等特殊病例。

 三、如何判断儿童是否吞食异物

及时准确地判断儿童是否吞食异物,对于后续处理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情况来判断:

 1. 明确目击或自述

如果儿童能够准确表达自己误吞了异物,或者家长亲眼目睹儿童将异物放入口中并吞咽,且异物尚未排出,不论是否出现临床症状,都应认为发生了消化道异物。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幼儿在吞咽异物后可能因为害怕责骂而不敢告诉家长,因此家长的态度应温和,避免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2. 临床症状观察

对于不能准确表达的婴幼儿,家长需要通过观察以下症状来判断:

1)上消化道症状:

- 吞咽困难或吞咽疼痛:孩子拒绝进食或进食时哭闹

- 流涎增多:因疼痛不敢吞咽唾液

- 恶心、呕吐:可能呕吐物中带血

- 咽喉部疼痛或异物感:孩子经常用手指抠喉咙

- 胸骨后疼痛:大孩子可能会主诉胸部不适

2)下消化道症状:

- 腹痛:多为持续性疼痛,孩子表现为烦躁不安

- 腹胀:腹部膨隆,触诊可能有压痛

- 停止排气排便:提示可能出现肠梗阻

3)呼吸道症状:

- 刺激性咳嗽:异物压迫气管所致

- 呼吸困难:大型食管异物压迫气管后壁

- 喘息或声音嘶哑:喉返神经受压表现

4)全身症状:

- 发热:提示可能继发感染

- 呕血或便血:消化道黏膜损伤的表现

- 面色苍白、出汗:休克前期表现

5)特殊异物的特征性表现:

- 纽扣电池:很快出现呕吐咖啡样物、发热等

- 磁性异物:腹痛逐渐加重,可能出现腹膜炎体征

- 腐蚀性液体:立即出现口腔黏膜灼伤、剧烈疼痛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约30%的消化道异物患儿在初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危险。无症状的异物可能会在数小时或数天后突然引发严重并发症。因此,即使孩子看起来"没事",只要怀疑吞食了危险物品,也应及时就医。

四、家长应急处理措施

当发现或怀疑孩子吞食异物后,家长的正确应对至关重要。以下是具体的处理步骤和注意事项:

1. 初步评估与决策

1)立即就医的情况:

- 吞食了高危物品:纽扣电池、尖锐物品、多个磁性物品、长条形物品(>5cm)、腐蚀性物质等

- 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呕吐、腹痛等

- 6个月以下的婴儿误吞异物

- 有基础疾病(如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儿童

2)可暂时观察的情况:

- 小型钝性异物(如小硬币)

- 孩子完全无症状

- 家长非常确定异物的性质和大小

即使属于可观察情况,也应联系医生获取专业建议,并做好随时就医的准备。

 2. 就医前的准备工作

1)禁食禁水:

- 立即停止给孩子任何食物和饮水

- 避免刺激呕吐,防止异物进一步移动造成二次伤害

- 为可能需要的麻醉内镜检查做准备(通常需要禁食6小时)

2)信息收集:

- 尽量确定异物的种类、大小、数量和吞食时间

- 如果有相同或相似的物品,最好带上一个样品供医生参考

- 回忆孩子吞食后的表现变化过程

3)体位管理:

- 保持孩子安静,避免剧烈活动

- 不要尝试拍背或倒立等"民间方法"

- 如有呕吐,将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

3. 绝对禁止的做法

1)不要催吐:

- 催吐可能导致异物误吸入气管,引发窒息

- 腐蚀性物质呕吐时会二次灼伤食管

2)不要强行吞咽:

- 吞咽大块食物试图将异物"带下去"可能加重嵌顿

- 面包、米饭等会使内镜视野模糊,增加取出难度

3)不要盲目等待:

- 即使小异物也可能在移动过程中造成损伤

- "等它自己排出来"的想法可能延误治疗时机

 五、医疗诊断与治疗

 1. 诊断检查

1)影像学检查:

- X线检查:能显示金属、骨头等不透X线的异物,是首选的筛查方法。需要拍摄正位和侧位片以确定异物位置。

- CT扫描:对X线可透过的异物(如塑料、木头)更有优势,能精确定位并评估周围组织情况。三维重建有助于手术规划。

- 超声检查:对某些特定异物(如胃内毛发团)有一定诊断价值,但受操作者经验影响较大。

2)内镜检查:

- 既是诊断手段也是治疗方法

- 胃镜可直观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异物

- 结肠镜用于怀疑异物已进入大肠的情况

3)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评估感染和出血情况

- 凝血功能:为手术做准备

- 生化检查:评估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 治疗方法

治疗方案需综合考虑患儿年龄、临床表现、异物特性等因素:

1)随诊观察:

- 适用条件:单一的小型钝性异物(直径<2.5cm,长度<5cm);位于胃或更远端;无症状。

- 观察要点:记录每次排便情况,检查是否排出异物;监测腹痛、呕吐等症状。

- 时间限制:一般观察3-5天,超过此期限仍未排出应考虑干预。

2)内镜取出:

- 上消化道内镜:适用于食管、胃和十二指肠上段的异物,成功率可达90%以上。

- 结肠镜:适用于已进入结肠的长条形异物。

- 时机选择:高危异物需紧急内镜(2-6小时内);一般异物可在24小时内安排。

3)外科手术:

- 适应症:内镜取出失败;出现穿孔、梗阻、大出血等并发症;异物已进入小肠且无法自行排出。

- 手术方式:根据异物位置选择开腹或腹腔镜手术,可能需要肠管切开或部分肠切除。

4)特殊异物的处理:

- 纽扣电池:必须紧急取出,随后用生理盐水冲洗中和碱性物质。

- 尖锐异物:需在内镜下小心取出,避免二次损伤。

- 磁性异物:如为多个,即使无症状也建议尽早取出。

六、预防措施

预防始终胜于治疗。以下是一些实用的预防建议:

1. 环境安全措施

1)小物件管理:

- 将硬币、纽扣、电池、别针等小物品放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带锁容器中。

- 定期检查地面和低矮家具上是否有小物件遗留。

- 购买玩具时注意年龄警示标志,避免给幼儿玩含小零件的玩具。

2)危险物品特别防护:

- 磁性玩具(如磁力珠)不应给6岁以下儿童玩耍。

- 遥控器、电子玩具的电池仓应确保牢固,必要时用胶带加固。

- 强酸强碱等腐蚀性物质应存放在原包装中,并置于高处锁柜。

 2. 饮食安全

1)食物处理:

- 给幼儿吃鱼前仔细去除所有鱼刺。

- 水果去核后再给幼儿食用。

- 坚果、爆米花等硬质小颗粒食物不适合3岁以下儿童。

2)进食环境:

- 固定就餐位置,避免边玩边吃。

- 教导儿童充分咀嚼,不要匆忙吞咽。

- 避免在乘车等移动环境中进食。

3. 教育与监督

1)习惯培养:

- 从小教导孩子"不是食物不进嘴"的原则。

- 通过绘本、动画等形式帮助孩子理解危险性。

- 家长要以身作则,不将非食物物品含在口中。

2)有效看护:

- 6岁以下儿童玩耍时应有人监护。

- 特别注意口欲期幼儿的一举一动。

- 兄弟姐妹间的物品传递也可能导致意外。

3)特殊儿童关怀:

- 对有异食癖或发育迟缓的儿童要加强看管。

- 寻求专业医生的行为干预指导。

- 定期检查他们的生活环境是否安全。

七、总结提醒

用简短几句话给大家总结一下消化道异物的防治要点:

硬币玩具小发卡,孩子手快秒吞下;

磁铁电池尖枣核,肠道穿孔惹祸多;

饮料喝完及时扔,别把酸碱装瓶中;

强酸强碱强腐蚀,远离儿童不宜迟;

误吞烧伤是大事,后患无穷难医治;

若问儿童为何吞,无知更富好奇心;

一旦误吞君莫急,禁食禁饮奔儿医。

作为儿科医生,我再次强调:预防是关键,警惕是根本,及时就医是保障。希望通过这篇科普文章,能够帮助家长和看护人更好地保护孩子免受消化道异物的伤害。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更安全的成长环境!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单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