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炎1例

2025-07-21
作者:青海省人民医院 呼吸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祁晓静
浏览量:4451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患者陈XX,女,59岁,汉族,牧民,于2025年1月以“间断咳嗽、咳痰1年余,加重伴胸闷、气短3月”为主诉入院。患者于1年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至当地诊所就诊(具体不详)后症状好转,此后症状反复;3月前受凉后咳嗽、咳痰症状加重,伴胸闷、气短,入住我院全科医学科,完善胸部CT提示双肺渗出(图1),予“头孢吡肟”等抗感染后症状缓解不明显,咳嗽、咳痰、胸闷、气短等不适症状持续存在,遂再次至我科门诊就诊,门诊以“间质性肺炎”收住。既往体健;否认肝炎史、疟疾史、结核史,否认冠心病史、糖尿病史、脑血管病史、精神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否认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体格检查:BP157/99mmHg,神志清,精神差,双侧眼睑轻度浮肿,口唇及四肢末梢紫绀,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心率89次/分,律齐,心音可,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未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浮肿。辅助检查:(2024-10-23我院门诊)HRCT:双肺炎症,建议治疗后复查;左下叶背段钙化灶,双肺门淋巴结钙化;(2024-12-06我院门诊)HRCT:双肺炎症较前稍好转,建议治疗后复查,左下叶背段钙化灶,双肺门淋巴结钙化同前;

二、检查

血气分析:PH:7.429,二氧化碳分压:36.1mmHg,氧分压:51.8mmHg,HCO3-:23.8mmo/l,氧饱合度:88.8%;血常规:淋巴细胞(L)计数0.94×10 9 /L,血红蛋白179 g/L,淋巴细胞比值11.1%;降钙素原0.236 ng/ml,IL-6:57.4pg/ml,血沉 95mm/h;免疫功能全项:RO-52、JO-1阳性(图2);外送肌炎谱:RO-52、JO-1阳性(图3);肺通气功能+弥散:正常

三、诊断 

依据患者症状和体征及辅助检查诊断:间质性肺炎、I型呼吸衰竭。

四、治疗①入院后(25.1)给予“莫西沙星0.4g qd”抗感染治疗,“乙酰半胱氨酸0.6g  tid”抗氧化治疗。②根据免疫相关指标,加用“甲泼尼龙40mg  qd”静点3天后调整为“甲泼尼龙20mg  qd”口服,并同时加用“吗替麦考酚酯750mg bid”口服;复查患者胸部CT:双肺渗出较前明显吸收(图4),予以带药出院(甲泼尼龙+吗替麦考酚酯);

五、最终诊断:

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炎、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Jo-1型)、I型呼吸衰竭。间质性肺炎是一组以肺间质炎症和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肺部疾病,主要影响肺泡之间的结缔组织、血管和淋巴管等间质结构,而非肺泡本身。常见病因,已知病因:如长期吸入粉尘(石棉、硅尘等)、有毒气体,某些药物(如胺碘酮、化疗药)的副作用,以及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引发。未知病因:如特发性肺纤维化,这类病因尚不明确,病情可能进展较快。主要症状:早期常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干咳,活动后气短、呼吸困难,休息后可缓解,但随病情进展会逐渐加重。部分患者可能伴有乏力、体重下降、发热等全身症状,晚期可能出现杵状指(手指末端变粗)、呼吸衰竭。

诊断与治疗:诊断:需结合症状、胸部CT(可见网格状、磨玻璃样改变)、肺功能检查(提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部分情况需通过肺活检明确类型。间质性肺炎的治疗方法需根据具体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个体情况来制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手段: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适用情况:对于一些由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间质性肺炎,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相关的间质性肺炎,糖皮质激素是主要的治疗药物。使用方法:一般采用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初始剂量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而定,之后会根据治疗反应逐渐减量。免疫抑制剂

常用药物: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环孢素等。适用情况:适用于病情较重、对糖皮质激素反应不佳或不能耐受激素副作用的患者。抗纤维化药物 常用药物: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适用情况:主要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治疗。抗生素 作用机制:当间质性肺炎患者合并细菌、病毒或真菌等感染时,使用相应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适用情况:根据病原体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细菌感染常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病毒感染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奥司他韦等;真菌感染则需要使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伏立康唑等。非药物治疗 氧疗,作用机制:间质性肺炎患者常出现缺氧症状,氧疗可以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改善组织缺氧,缓解呼吸困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耐力。适用情况:适用于有低氧血症的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或无创正压通气等方式。肺康复治疗 作用机制:包括运动训练、呼吸训练、营养支持和心理干预等。运动训练可以增强呼吸肌和全身肌肉的力量,提高运动耐力;呼吸训练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有助于改善呼吸功能;营养支持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促进康复;心理干预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适用情况:适用于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延缓疾病进展。

肺移植 作用机制:对于终末期间质性肺炎患者,肺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适用情况:但肺移植存在供体短缺、手术风险高、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等问题,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IIM)是一组以四肢近端肌肉受累和慢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异质性疾病。累及到肺部,就可能出现间质性肺炎改变,也称作结蹄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炎(IIM-ILD),IIM-ILD主要表现:咳嗽、咳痰,活动后气短,呼吸困难;咯血、胸痛则少见。肺部查体可闻及爆裂音。累及呼吸肌时,可加重呼吸困难;肌炎累及吞咽肌时,可出现吞咽困难和胃食管反流。IIM临床表现:对称性近端肌无力、肌痛;各种皮疹,如眶周红斑、Gottron疹、Gottron征、披肩征、“V”字征、甲周红斑、皮肤溃疡;雷诺现象、关节肿胀/压痛,技工手,不明原因发热等。对DM有诊断意义的特异性皮疹有眶周红斑、Gottron疹、Gottron征等。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antisynthetase syndrome,ASS)是特发性炎性肌病(IIM)的其中一种,包括抗Jo-1、PL-7、PL-12、EJ、KS、OJ、Ha、Zo抗体等,抗合成酶综合征(ASS)是一组以抗氨酰tRNA合成酶抗体阳性为特征的特发性炎性肌病临床亚型。相较于其他炎性肌病亚型,抗合成酶综合征出现ILD的患病率更高(70-90%),经常病情更重、进展更快,且间质性肺病常为首次就诊的主要因素。

结论:间质性肺病是结缔组织病常见的并发症,由于临床表现的异质性和肺部疾病的复杂性,需要多学科团队进行诊断、评估和治疗;该患者初期诊断考虑为社区获得性肺炎,但予以抗感染治疗差,且未发现患者手部皮肤变化情况;详细的病史采集及细致的体格检查必不可少,多方面考虑,明确诊断是重中之重;目前患者仍予以糖皮质激素为治疗基石,同时予以“吗替麦考酚酯”免疫调节,优化治疗方案后患者胸部影像明显改善,患者最终获益.

图片1.png

图1

图片2.png

图2

图片3.png

图3

图片4.png

图4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单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