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

2025-07-17
作者:武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儿科 尹丽华
浏览量:4193

 小儿腹泻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其是6个月到2岁婴幼儿多发,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一下腹泻,有了充分的认识就能积极预防和很好的治疗。

     一、腹泻的原因:

(一)非感染因素

1、饮食因素,喂养不当引起的腹泻,喂养不定时、饮食量不当,突然改变食物的品种,或过早喂给大量淀粉或脂肪类食品;果汁,特别是那些高果糖或山梨醇的果汁。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也可以引起腹泻。如对大豆及豆制品、牛奶过敏而引起腹泻。天热时,人们喜欢吃冷饮、喝冰镇饮料、吃生鱼片、凉拌菜等生冷食物。这些食物会刺激胃肠道,使胃肠道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防御能力降低,还可能引起胃肠道痉挛,导致腹痛、腹泻等症状。

2、气候因素,天气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道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酶分泌减少。

(二)感染因素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为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食物在这样的环境下容易腐败变质,如剩菜剩饭、未冷藏的肉类、海鲜等,食用后易引发腹泻。此外果蔬菜若未清洗干净,也可能将细菌、寄生虫等带入胃肠道。寒冷季节腹泻多有病毒感染引起,有我们经常听说的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还有我们不听说的星状和杯状病毒、肠道病毒。

   二、 腹泻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大便的次数增多,每日数次至10余次。大便稀,有时有少量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混有少量粘液。有些宝宝会伴有呕吐,腹胀、腹痛、阵发性哭闹不易缓解,食欲减退,腹泻较重者会伴有面色苍白、精神差,发热,会导致我们所说的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脱水主要表现为尿量减少、口干舌燥、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哭时少泪或者无泪;电解质紊乱表现为低钠、低钾及酸中毒(表现为呼吸深快、精神差)。

   三、治疗原则

   1、补液治疗,口服补液盐,适用于轻中度脱水患儿,且呕吐不明显者,分次喂服。严重脱水、无法口服者需要就医,通过静脉补充液体及电解质。

2、饮食调整,从宝宝腹泻一开始,我们就要给与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母乳喂养的婴儿继续母乳喂养,并且增加喂养的频次及延长单次喂奶的时间;混合喂养的婴儿应在母乳喂养的基础上给予适当口服补液盐;人工喂养的婴儿,应选择口服补液盐,或添加食物基础的液体,如汤汁、米汤、酸乳或者清洁饮用水。病毒感染的患儿选用无乳糖奶粉。每次稀便以后都要给予一定量的液体,2岁以下给予50-100ml,两岁以上给予100到200ml,少量多次喂,直到腹泻停止。如果患儿呕吐,停10分钟后再喂,且要喂得慢些。不要禁食,禁食会加重肠道黏膜修复延迟,若呕吐较重,无法进食,短暂禁食2-4小时后继续少量多次喂养。

3、药物治疗

抗病毒治疗,病毒感染无需抗生素及抗病毒治疗,可自愈(轮状病毒病程5-7天,诺如病毒病程月2-3天)。

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治疗,如大便带血、脓细胞阳性,需医生指导。

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布拉氏酵母菌散、罗伊氏乳杆菌)等。

蒙脱石散,空腹服用,可吸附肠道病原体,保护胃肠黏膜。

4、皮肤护理,要及时给予臀部的清洗及换尿布,防止大便腐蚀臀部皮肤,引起皮肤表皮剥脱而发红,此时可以给予一定的护臀膏。

四、什么时候就得到医院就诊呢

    1、 患儿呕吐明显,持续4小时以上,无法进食水。

2、尿量明显减少,6-8小时无尿,哭时无泪、口唇干燥。

3、高热体温>39或者超过3天发热不退。

4、大便带血、呕吐物带血或者呈咖啡样。

5、精神差、烦躁不安、抽搐、昏迷、腹痛加剧等。

6、有任何家长自觉和平常不一样或不确定的情况,可以到医院请医生帮忙判断。

      五、如何预防

1.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家庭成员都要加强手卫生,勤洗手(尤其饭前便后,可以参照六步洗手法,用洗手液或者肥皂水流动水洗)。避免接触患者分泌物。奶瓶、餐具煮沸消毒,生熟食物分开处理。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饮食安全:保证食材新鲜,食物彻底加热,避免生冷、变质食品;不喝生水,水果洗净去皮。进食是要规律进餐,细嚼慢咽。

3.疫苗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推荐6周-32周龄婴幼儿接种(口服,分1-3剂,具体程序遵疫苗说明书),可有效预防重症腹泻。

4.增强免疫力:合理喂养(母乳喂养至6月龄)、均衡饮食、保证睡眠,避免过度疲劳。

5.合理应用抗生素:避免长期过度使用抗生素。

6.积极防治营养不良:营养不良的儿童由于免疫功能差,容易得急性胃肠炎

六、 对于腹泻的误区

1. 滥用抗生素:抗生素是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有效,我们常见的腹泻不一定都是细菌感染引起,病毒性腹泻、功能性腹泻、消化不良性腹泻等使用抗生素无效,反而会杀死肠道正常菌群,引起菌群紊乱,加重腹泻。除非是痢疾杆菌感染,一般不主张腹泻止住后再使用抗生素。

2. 滥用止泻药: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的腹泻,若一出现就吃蒙脱石散等止泻药,可能使体内的“有毒物质”滞留,再次出现更严重的腹泻甚至诱发肠道疾病。

3. 补液不合适:腹泻脱水,丢失的不单是水分,还有大量的电解质,单纯大量饮用白开水可能稀释体内电解质,加重了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可引起“水中毒”。腹泻时应补充含有电解质和营养成分的水,如口服补液盐,或自制盐糖水。但也不能过量饮水,否则会加重肠胃负担,甚至引起呕吐。

4. 禁食误区:轻度腹泻、饮食不当或腹部受凉引起的腹泻是不需要禁食的,可以进食一些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米粥、软面条、馒头等,有助于减轻肠道负担,补充能量和电解质,促进肠黏膜恢复。如果是合并了胰腺炎、肠梗阻、肠穿孔等严重疾病,禁食是必要的治疗措施。但是要通过静脉输液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5. 吃甜食或果汁补充能量:腹泻时肠黏膜受损,不能将糖分解为能被肠道吸收的单糖,吃甜食会使水分从肠壁被动地进入肠道,致使肠腔水分增多,排便次数增加。果汁含有高浓度的果糖或山梨醇,大量堆积于胃肠道内,易于细菌繁殖,造成胃肠胀气、腹痛及腹泻。

6. 腹泻时正常食用油性食物:进食油性食物,需要胆汁和消化酶帮助分解和吸收,而腹泻患儿消化酶分泌不足,从而加重消化不良。油性食物还会加快肠蠕动加重肠道负担,引起腹胀、腹痛等不适。所以一般在腹泻症状消失后2-3天,适应清淡饮食后适量开始加油性食物。

7. 拉肚子不用吃药,过几天自己就好了:一部分急性腹泻不用吃药可以自愈,但部分急性腹泻要给予重视,必须接受药物治疗,如病毒肠炎脱水严重的、细菌肠炎、发热不退的、腹泻超过3天症状没有好转等。

8. 腹泻必要输液:一部分家长就是过于紧张,只要一拉肚子就去输液。不是所有的腹泻都需要输液,只有呕吐症状重,频繁、大量稀便会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需要输液治疗。大多数情况下,口服补液盐就可以有效地防止脱水和电解质丢失,不必去医院打吊针。

    按时预防接种,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和合理饮食,密切观察病情,积极补液,避免延误诊治并导致并发症。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单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