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腹痛不只是胃病:这些疾病也要当心

2025-07-11
作者:开封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姬志鸿
浏览量:4526

病人:"医生,我胃疼快给我开点治胃的药

医生:是什么时候开始疼的?哪个位置疼痛?一直疼还是一阵一阵的疼?有无没有恶心、呕吐、腹泻?有没有心慌、胸闷、后背疼痛?

病人:问那么多干嘛?哪那么麻烦?我就是胃病,老胃病了,吃点药不疼就行了,我没其他病。

很多朋友一遇到上腹部不舒服,第一反应就是"胃病犯了",于是自行服用胃药,甚至服用止痛药,反复腹痛加重,甚至延误病情。但事实上,上腹部这个区域"住着"很多重要器官,许多看似"胃"的症状,可能隐藏着更严重的疾病。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上腹部:不只是胃的"地盘"

我们可以把上腹部想象成一个"合租房",里面住着多位重要的"房客":

消化系统:胃、十二指肠、肝脏、胆囊、胰腺

心血管系统:心脏(特别是心脏下壁)腹主动脉等重要血管

呼吸系统:肺的底部

这些"房客"要是出了问题,都可能表现为"上腹痛"。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吃胃药不管用——因为你可能治错"房客"了。

容易误认为"胃病"的6种疾病

1. 胆结石发作:饭后加重的"胃痛"

典型表现:右上腹突然剧痛,可能向右肩放射

特征提示

常在吃完油腻大餐后发作

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发热

严重时会出现眼睛、皮肤发黄(黄疸)

危险信号:疼痛持续,伴有发烧,可能是急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等

2. 胰腺炎:要命的"胃痛"

典型表现:上腹部持续剧烈疼痛

特征提示:疼痛时弯腰蜷缩会舒服一些

常伴有恶心呕吐

多数患者发病前有大量饮酒或暴饮暴食史

危险信号:这是可能致命的急症,必须立即就医

3. 心梗:最会伪装的"胃痛"

典型表现:上腹部闷痛、压迫感、烧灼感,可伴有恶心、呕吐等

特征提示

可能伴有出冷汗、呼吸困难

含服硝酸甘油效果不好

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人群更要警惕

重要提醒:中老年人突发不明原因上腹痛,一定要动态观察心电图变化

4. 肝病:容易被忽视的隐痛

典型表现:右上腹隐隐作痛

特征提示

可能伴有乏力、食欲差

长期饮酒或有肝炎病史者要特别注意

严重时会出现皮肤、眼睛发黄

5. 胃的"邻居"出问题

十二指肠溃疡:空腹时疼痛,吃点东西能缓解

肠梗阻:肚子胀痛,不放屁也不排便

主动脉夹层:突发撕裂样剧痛(这是要命的急症),但不典型患者仅表现为不好受、坐卧不安

简单自测:你的"胃痛"可能是哪种病?

这里教大家一个简单的初步判断方法:

疼痛位置

正中间痛:可能是胃病、胰腺炎

偏右侧痛:考虑急性胆囊炎、胆管炎

向后背放射:警惕胰腺炎

疼痛特点

烧灼感:胃炎可能性大

绞痛:可能是胆结石、肠梗阻

持续痛:要警惕胰腺炎、心梗

突发剧烈腹痛:消化道穿孔

诱发因素

饭后加重:胃病或胆囊问题

饮酒后发作:胰腺炎风险高

活动后加重:要小心心脏问题

这些情况必须立即就医!

遇到以下情况,千万不要硬扛,要立即去医院:

疼痛剧烈,无法忍受

疼痛持续不缓解,或与以往胃疼情况不同

伴有发烧、黄疸(皮肤眼睛发黄)

出现呕血、黑便(像柏油样)

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突发上腹痛

意识模糊、出冷汗、血压下降

医生会怎么做?

到了医院,医生先要详细询问腹痛的发病时间、诱因、加重或缓解因素、伴有症状、治疗经过、服用药物、既往基础疾病、药物过敏史等,然后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做一个初步判断,根据问诊和查体,安排一些检查

如:抽血检查:查炎症指标是否升高,判断是否感染引起;肝功能、胰腺淀粉酶是否升高,是否可能存在胰腺炎、急性胆管炎可能;心肌酶、肌钙蛋白可帮助明确有无急性心梗导致腹痛

超声检查:看胆囊、肝脏有没有结石、胆囊是否肿大

CT检查可明确是否存在胰腺炎、主动脉夹层、肠扭转等问题

胃镜检查:直接观察胃部有无溃疡、糜烂、肿瘤情况

心电图:排除心肌梗死,但心电图1次正常不能完全排除心梗,需要动态监测、复查

最后综合诊断并给以正确等治疗方案。

我们怎么做才能让上腹部少“闹情绪”“减负”、建立“秩序”、安抚“神经”

一、 吃得聪明:选对食物,更要讲究吃法

1.  这些“捣蛋鬼”食物,尽量少招惹:

    火辣刺激的:辣椒、麻辣调料等,就像给胃黏膜“挠痒痒”,容易引发或加剧灼痛感。

    油腻难消化的:炸鸡、红烧肉、奶油蛋糕等高脂肪食物,消化它们对胆囊和胰腺是“重体力活”,可能诱发绞痛或胀痛。

    冰冷寒凉的:大量冰镇饮料、冰淇淋,会让胃肠血管“打哆嗦”,影响正常工作。

    酸味过浓的: 醋溜菜、柠檬汁、很酸的水果(如未熟李子、山楂),可能刺激胃酸“加班加点”分泌。

    提神却伤胃的:浓茶、浓咖啡里的成分会刺激产酸,还可能让胃和食管连接处的“门”关不紧(易反流)。

    酒精饮料:酒精是胃黏膜的“直接破坏者”,也是胃酸分泌的“兴奋剂”,对胃炎、溃疡尤其不友好。

    冒泡泡的饮料: 碳酸饮料产气多,容易肚子胀,里面的糖和酸也可能刺激胃。

2.  “温和派”食物,好消化是王道:

  主食:少吃硬米饭、没煮透的粗粮。

    蛋白质:嫩滑易吸收的蛋(蒸煮蛋)、适量豆浆、嫩豆腐、避开油炸、烟熏、腌制的肉。

    蔬菜:选纤维少的瓜类(冬瓜、丝瓜)、软嫩的叶菜(菠菜叶、白菜叶,焯水更软)、胡萝卜、山药。暂时少吃粗纤维多的(笋、芹菜梗)和易产气的(洋葱、部分豆类,看个人反应)。

    水果:生冷、太酸的、寒性的要小心。

烹饪方式:蒸、煮、炖、焯水是好朋友。煎、炸、烤、生吃尽量少碰。

3. 吃饭的“规矩”比吃什么更重要:

按时按量,少吃多餐:嚼碎点专心吃饭:晚餐要早,睡前空腹:温度刚刚好

二、 活得讲究:打造肠胃喜欢的“舒适区”

1.  坚决向香烟说“不”:

2.  心情好,肠胃才好:

    肠胃是“情绪器官”。紧张、焦虑、压力大,会通过“脑-肠对话”扰乱胃肠功能,引起或加重说不清原因的上腹痛(如功能性消化不良)。

    怎么办?睡饱觉、作息规律、培养点小爱好、学点放松技巧(深呼吸、冥想、散步、太极)、找朋友聊聊,必要时寻求心理帮助。

3.  动一动,更顺畅:

    温和的有氧运动(散步、慢跑、游泳、骑车)能帮助肠胃蠕动,减轻胀气,改善心情,控制体重。

    注意:刚吃完饭别马上剧烈运动

4.  肚子别着凉: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凉引起胃肠“抽筋”疼。

5.  吃药要留个心眼:

    止痛药(NSAIDs类):像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等,很伤胃黏膜,是胃炎、溃疡的常见“元凶”。如果必须吃,一定告诉医生你的胃不好,可能需要配合护胃药,且别空腹吃。

    其他药:某些抗生素、激素、补铁补钾的药也可能刺激胃。吃药前看说明书或问医生/药师。

    别自己长期吃“抑酸药”(如奥美拉唑): 虽然能缓解烧心胃痛,但长期用可能有潜在问题(影响营养吸收、感染风险等)。一定要在医生诊断和指导下使用。

记住这个重要提示:上腹痛≠胃病。自行服药可能会掩盖真实病情,延误治疗时机。特别是中老年朋友和有慢性病史的人群,更要提高警惕。下次遇到上腹部不适时,及时就医,让专业医生来帮你找出真正的"罪魁祸首"。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单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