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脉症:被忽视的血管 “隐形杀手”—— 从一例罕见病例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医学启示

2025-07-08
作者: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神经外科 张伟光
浏览量:4107

一、七旬老人的五年 “无脉” 之谜:一场跨越半纪的求医历程

2025年3月的冰城哈尔滨,70岁的退休干部宁老坐在哈医大四院神经外科三病房的候诊椅上,左手无意识地摩挲着保温杯。这只手五年来如同被冰雪封印,苍白、发凉,脉搏像消失在冻土下的溪流。更让他困扰的是,每当抬手整理文件或端茶杯时,眩晕感就如潮水般涌来,眼前发黑、恶心欲吐。“就像有人突然抽走了大脑的电源。” 宁老回忆道。

追溯病史,2020年一次常规体检中,护士惊讶地发现他左上肢血压测不出,脉搏微弱如丝。此后五年,他辗转于多家医院,颈椎 CT、头颅 MRI 做了个遍,诊断书从“颈椎病”到“脑供血不足”五花八门,中药西药吃了几箩筐,症状却如影随形。直到老友推荐找到脑血管病专家张伟光教授,这场长达五年的“无脉”迷局才迎来转机。

(一)确诊时刻:血管造影揭示 “盗血” 真相

张伟光教授团队为宁老进行了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屏幕上清晰显示:左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狭窄程度超过 90%,血流通过时形成明显的湍流。更惊人的是,当医生要求宁老反复抬举左上肢时,造影剂竟逆向流动 —— 本应流向大脑的血液,被“虹吸”到缺血的左上肢,这正是医学上典型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就像一条主干道在起点处被巨石堵塞,下游的上肢为了‘活命’不得不从通往大脑的支路上‘偷’血。”张伟光教授用通俗的比喻解释。这种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正是导致宁老头晕、无脉的根本原因。

(二)手术纪实:支架撑开生命通道

经过周密的术前评估,张伟光教授团队决定采用介入支架成形术。局部麻醉下,一根直径仅2毫米的导管从宁老股动脉穿刺进入,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实时监控下,如精准的“血管导航仪”般沿主动脉弓上行,直达狭窄的锁骨下动脉。随着球囊的缓慢扩张,狭窄段血管被撑开,一枚自膨式支架精准释放,瞬间恢复了血管的通畅性。

“当看到监护仪上左上肢血压曲线从‘直线’突然跃升触摸到消失五年的桡动脉搏动时,手术室里所有人都松了口气。张伟光教授回忆。宁老术后即刻就能灵活抬举左手,三天后出院时,不仅头晕症状完全消失,左上肢皮肤温度也恢复如常,血压与右侧基本持平。

二、解构无脉症:免疫与血管的“攻防战”

(一)疾病本质:被误解的 “血管隐形杀手”

无脉症,医学上正式名称为“大动脉炎”或“Takayasu 动脉炎”,是一种以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张伟光教授指出,这类疾病如同血管内的“内战”—— 自身免疫系统误将血管壁当成“敌人”,发动持续攻击,导致血管壁增厚、狭窄甚至闭塞。

不同病因的 “双重面孔”:

· 免疫介导型:好发于 30-40 岁青年女性,病因与遗传、感染诱发的免疫紊乱相关。患者常出现血沉加快、C 反应蛋白升高等炎症指标异常。

· 动脉粥样硬化型多见于 50 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加速了血管斑块形成,如同“生锈的水管逐渐堵塞”。宁老的病例即属于后者,长期“三高”病史为动脉粥样硬化埋下隐患。

(二)易误诊的 “伪装者”:为什么总被当成颈椎病?

临床数据显示,约70%的无脉症患者首诊被误诊为颈椎病。“这是因为两者都可能出现头晕、上肢麻木症状,但本质天差地别。”张伟光教授分析。颈椎病的头晕多与颈部体位变化相关,而无脉症的眩晕具有典型特征:

· 动作诱发性抬臂、梳头、提物等上肢活动后立即出现

· 体位相关性:站立位比卧位更明显

· 伴随体征:患侧上肢皮温低、颜色苍白、脉搏减弱或消失

三、盗血机制:当上肢“偷”走大脑的血液

(一)血流动力学的 “背叛”

锁骨下动脉是上肢的“生命主干道”,同时分出椎动脉供应大脑后循环。正常情况下,血流方向如同“长江东流”,从心脏流向头部和上肢。但当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狭窄≥50%时,就会出现“上游缺水”现象——上肢活动时需血量增加,狭窄远端压力骤降,形成“虹吸效应”迫使椎动脉血液逆流至锁骨下动脉远端,造成“脑供血被盗”。

盗血三联征:

1. 脑部缺血症状:眩晕(最常见)、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严重者可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甚至脑梗死

2. 上肢缺血表现:乏力、疼痛、感觉异常(麻木、发凉)、运动后加重

3. 血管体征:患侧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双上肢收缩压差>20mmHg

(二)从可逆到不可逆:盗血危害的 “时间窗”

初期盗血如同“间歇性断网”,脑缺血症状可在数分钟内自行缓解。但随着狭窄加重,当血管腔堵塞超过 75%时,就进入了“危险倒计时”。张伟光教授强调:“脑细胞对缺血缺氧极其敏感,完全缺血超过4 分钟就会出现不可逆坏死。临床曾有患者因剧烈上肢活动诱发急性盗血,导致延髓梗死而猝死。”

四、防治体系:从早期识别到精准干预

(一)自我筛查的 “三步法”

1. 双侧血压对比

建议家庭自测血压时常规测量双上肢,若收缩压差值>15mmHg 需警惕,>20mmHg 应立即就医。“很多人不知道,单侧血压测不出可能是救命的‘报警信号’。”张伟光教授提醒。

2. 脉搏触诊检查

安静状态下,用食指和中指触摸双侧桡动脉(手腕拇指侧),若一侧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即使无头晕症状也需进一步检查。

3. 动作诱发试验

坐位时反复快速抬举单侧上肢 100 次,若出现头晕、视物模糊或抬举侧肢体乏力,提示存在盗血可能,应尽早就医。

(二)分层治疗策略

1. 药物基础治疗

· 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 100mg / 日或氯吡格雷 75mg / 日,预防血栓形成

· 调脂稳斑: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 20mg / 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至 1.8mmol/L 以下

· 控制基础病: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在 130/80mmHg 以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7%

2. 介入治疗优选

对于血管狭窄≥70% 且有明显症状者,介入支架成形术已成为首选。该技术具有:

· 微创性:仅需股动脉穿刺,术后 6 小时即可下床

· 精准性:支架释放误差<1mm,可精确重建血管管径

· 高效性:即刻开通率>95%,术后再狭窄率<5%

3. 外科手术补充

对严重长段闭塞或介入失败的患者,可采用颈动脉 - 锁骨下动脉搭桥术,如同在堵塞的血管旁新建一条 “绕城高速”,保障血流供应。

(三)术后管理的 “五重奏”

1. 药物依从性:术后需坚持双抗血小板治疗 3-6 个月,之后长期单药维持

2. 血压监测:每日早晚测量双上肢血压,记录差值变化

3. 血脂管理:3个月复查血脂,确保低密度脂蛋白达标

4. 肢体功能:术后2周可开始适度上肢活动,避免剧烈负重

5. 随访计划:术后1、3、6个月复查颈动脉超声,之后每年一次CTA或MRA

五、医学启示:从个案到公共健康的思考

宁老的康复故事并非孤例。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动脉粥样硬化型无脉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张伟光教授呼吁:“基层医生应提高对双上肢血压差的警惕性,将其纳入常规体检项目。”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约12.7%存在不同程度的锁骨下动脉狭窄,但知晓率不足 5%。

这场跨越五年的求医历程,不仅是一位老人重获健康的个人叙事,更折射出血管疾病早期识别的重要性。当我们在关注心脑“主干道”健康时,也不应忽视上肢“分支道路”的预警信号 —— 有时,消失的脉搏正是身体发出的“血管求救信号”。

专家结语无脉症并非“不治之症”,早期发现、规范治疗完全可以逆转病情。正如张伟光教授所言:“每一次准确诊断,都是在为患者的脑血管‘上一把安全锁’;每一例成功手术,都是在重塑生命的血流轨迹。”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单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