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银珍:银针闪耀吉布提 书写中非医疗温情篇章
来自山西省晋城市人民医院中医科的王银珍,她作为中国(山西)第23批援吉布提医疗队队长,目前在吉布提执行医疗援助工作已380余天。当她初抵这片陌生的非洲大陆时,心中交织着好奇与使命感,而如今,王银珍已深深融入这片土地,有了强烈的归属感。
三个月前,诊室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小患者——出生仅两周的婴儿。孩子父母满脸焦虑,称孩子自出生起右上肢就无法活动。王银珍接过孩子,轻柔查体,孩子稚嫩的右上肢像折翼的雏鸟般无力垂落,无论我怎么触碰、轻抚,或是尝试引导,都没有任何活动的迹象。那一刻,王银珍的心揪了起来:“必须为这个家庭争取希望,用最细的银针唤醒最微弱的神经信号”。因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无法借助肌电图等专业设备辅助诊断,王银珍仅能凭借自己二十年的临床经验,初步判断孩子可能为臂丛神经损伤。
考虑到孩子年龄极小,王银珍反复斟酌进针的角度、深度与力度。面对家长既期待又担忧的目光,王银珍不断调整治疗方案,将传统针灸与轻柔的康复手法相结合,每次治疗都记录着孩子细微的反应变化。终于,经过三个月的精心治疗,曾经垂落的小手臂,如今已能举过头顶了,当那如莲藕般的小手无意识地轻攥住王银珍的指尖时,诊室里瞬间弥漫起难以言喻的温情。孩子的父母紧紧相拥,反复说着“Merci(谢谢)”,这一刻,所有的艰辛与坚持都化作了跨越国界的治愈力量,让王银珍更加坚信针灸技艺在异国他乡绽放的生命之光。
作为针灸科医生,王银珍专注于为患者治疗,而作为队长,她还负责统筹整个医疗队的工作。在日常工作中,类似“队长,这个车祸致上颌骨骨折、已行切开内固定术的患者,目前动眼神经损伤,眼皮不能正常抬起、眼球活动受限,能否配合针灸?”“队长,这名颅脑损伤后右侧面神经损伤、右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口角偏向左侧的患者,能否进行针灸?”“队长,这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引起鼓膜穿孔、已行鼓膜修补术且术前右侧面瘫的患者,现在能针灸吗”的场景频繁出现,这已成为团队的“特殊默契”。这种默契背后,是中西医多次协作创造的成果。受援医院的医护人员也开始主动询问病例是否适合针灸,当医院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自己或带亲友来诊室接受针灸治疗,当听到患者竖起大拇指称针灸为“中国魔法”时,王银珍知道,这一根根银针早已跨越了语言与文化的隔阂,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绽放出新的生机。
银针不仅凝聚着中医千年的智慧,更承载着中国医疗队跨越山海的使命。每一次捻针施灸,都是与生命的对话;每一例康复病例,都是中非友谊的见证。这份医者仁心,正化作绵绵不绝的力量,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道路上,书写着中非携手共护生命的新篇章!
责编:阎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