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儿童的家庭治疗及护理

2025-07-01
作者: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 儿科 戴庆
浏览量:5147

儿童哮喘是儿科临床的一种常见疾病,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除了医院治疗以外,良好的居家自我管理也是疾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定期复诊评估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改善生活方式、远离诱发因素、规范进行雾化治疗。目前儿童哮喘诊疗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仍有部分儿童哮喘未达到良好控制,其中家庭对疾病认知不足、用药依从性差是控制水平不理想的重要因素,亟待提高。

父母应该要有对儿童哮喘的正确认识

儿童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儿童哮喘的典型症状包括:  

1. 喘息:呼气时高调哮鸣音,严重时呼吸急促、面色苍白。  

2. 咳嗽:以干咳为主,夜间或运动后加剧,部分患儿仅表现为慢性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  

3. 胸闷:患儿可能描述胸部“发紧”或“压迫感”。  

4. 先兆症状:如鼻痒、打喷嚏、流涕等过敏表现。

其发病机制与遗传、过敏原暴露、感染等因素相关,本质是气道因过敏原或刺激因素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气道狭窄和气流受限,症状常于夜间或清晨加重,具有可逆性和反复性。

70%-80%的患儿在青春期后症状可能缓解,但部分可能发展为成人哮喘,需家庭与医院相互协作,对哮喘儿童长期、有效的管理。    

父母还应了解哮喘儿童状态及家庭常用药物

根据病情进展,儿童哮喘分为三期:  

1. 急性发作期:症状突然加重(如喘息、呼吸困难),需紧急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  

2. 慢性持续期:症状每周出现,需长期抗炎治疗(如吸入糖皮质激素)。  

3. 临床缓解期:症状消失≥3个月,肺功能正常,但仍需维持治疗以预防复发。  

急性发作期患儿需及时送医治疗,慢性持续期及临床缓解期需做好家庭管理。治疗以控制气道炎症为主,常用药物包括:  

1. 吸入糖皮质激素(ICS):如辅舒酮、布地奈德混悬液,可减轻气道炎症,需长期规律使用。  

2. 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用于急性发作舒张支气管、预防运动诱发的支气管痉挛。  

3. 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钠,辅助抗炎。  

4.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与长效支气管扩张剂混合制剂:如舒利迭、信必可等,抗炎加解痉双管齐下更有利于哮喘控制。

注意:普通感冒或非哮喘性呼吸道感染无需雾化治疗,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家庭雾化治疗的正确操作  

1. 设备选择:使用压力定量气雾剂(加储雾罐)、干粉剂准纳器或医用雾化器,确保药物颗粒直径≤5μm,以到达下呼吸道。  

2. 压力定量气雾剂(加储雾罐)或医用雾化器用药步骤:  

  - 压力定量气雾剂:取下吸嘴的盖-检查吸嘴是否清洁、干燥-上下摇匀药物(4-6次)-连接储雾罐,确保面罩紧贴患儿口鼻。

  - 按医嘱配药,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 患儿取坐位(婴幼儿半坐卧位),吸药1分钟,如需吸入第二剂,需等待30秒-1分钟再予第二剂,确保药物充分吸入。

- 青少年可直接使用压力定量气雾剂:摇匀药物-轻轻地将肺内空气完全呼出-含住吸嘴,同时用力、快速、垂直向下按压药罐底部、启动喷雾-开始缓慢、深长而平稳地吸气,持续约3-5秒或至最大程度-移开吸嘴,屏气约10秒钟或最大程度-缓慢呼气。

- 医用雾化器:正确连接主机、空气导管、雾化杯-加入药物及稀释液、液量2-4ml,不超过6ml-面罩须紧贴患儿口鼻(咬嘴须用牙齿轻轻咬住咬嘴凸缘,双唇包紧咬嘴)-开机-面罩尽量保持平静呼吸,咬嘴用口缓慢深吸气,持续3-5秒后用鼻子缓慢呼气,避免快速浅呼吸-雾化杯内药液耗尽、雾气明显变浅或消失,结束雾化-关机。  

 - 雾化后漱口、洗脸,减少激素残留。

  - 雾化前后1小时避免进食,防止呕吐。

- 定期清洁储雾罐或雾化杯、空气导管,清水冲洗,风干,防止细菌污染。

3. 干粉剂准纳器使用步骤:

-打开(向外推动手柄直至完全打开)

-装药 (向外推动滑动杆发出咔哒声)

-充分呼气(不能对准装置呼气)

-紧含吸嘴 (双唇完全包住吸口)

-深慢吸气 (用嘴用力快速深长吸气,最好>5秒,吸气过程中不换气)

- 屏气(吸气完后马上屏气时间>10秒,屏气时拿开装置)

- 缓慢呼气

- 关闭  

 - 漱口、洗脸,减少激素残留

家庭护理要点  

1. 环境管理:  

   - 减少过敏原:使用防螨床罩,每周高温清洗床品;避免宠物、花粉、尘螨等。  

   - 保持空气清洁:避免烟雾、香水等刺激性气味;雾霾天使用空气净化器。  

2. 饮食调理:  

   - 三忌三宜:忌过冷、过甜、过咸;宜温热、清淡、少量多餐。推荐百合、山药、核桃等润肺食物,避免鱼虾等易过敏食物。  

   - 补充营养素:增加维生素A、C及钙、铁的摄入,如蛋类、绿叶蔬菜。  

3. 运动与心理:  

   - 适度运动(如游泳、步行)可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运动前可预防性用药。  

   - 关注患儿情绪,避免焦虑诱发哮喘,鼓励参与正常社交活动。    

4. 预防感染:  

- 冬季注意保暖,戴口罩防冷空气刺激。  

- 接种流感疫苗,减少呼吸道感染风险。  

病情评估与治疗效果监测  

1. 症状日记:每日记录喘息频率、夜间咳嗽次数及药物使用情况。  

2. 肺功能检测:使用便携式峰流速仪可居家监测呼气峰流速(PEF),数值下降≥20%提示发作风险。  

3. 定期复诊:定期医院门诊复诊,评估控制水平,医生可能调整药物剂量或方案。

4. 分子诊断:新型鼻腔上皮基因检测可精准识别哮喘亚型(如T2高型、T17高型),指导个性化治疗。

通过科学的家庭护理和规范治疗,大多数患儿可实现症状良好控制,减少急性发作风险,最终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家庭雾化吸入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5)》[J]. 中华儿科杂志, 2025, 63(01):15-26.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单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