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您身体健康的“红色警报”
一、引言:便血绝非小事
便血是人体发出的重要健康信号,小到痔疮大到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作为肛肠外科医生,我接诊过许多因忽视便血而延误治疗的患者。今天,我们将通过专业视角,带您认识便血背后的常见疾病,并学会如何科学应对。
二、常见便血疾病及诊疗全解析
1. 痔疮:最常见的“隐形杀手”
症状特点:排便时痔核脱出是较典型症状,初期可自行回纳,后需用手帮助回纳,严重时难以回纳,脱出痔核若未及时回纳可能发生嵌顿,出现肛门剧烈疼痛、里急后重、排便困难等情况。患者多有便血,常为大便时滴血或厕纸上带血,严重呈喷射状出血,便血颜色鲜红,与大便不相混合,便后出血通常能自行停止,但也可能反复出现。患者肛门常有黏液分泌物,会刺激肛周皮肤引起湿疹,产生瘙痒不适。当脱出痔核较大时,会刺激肛门周围皮肤,出现异物感。若混合痔痔核进一步增大,肥大的痔核刺激直肠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黏膜下血栓形成或合并感染炎症,从而产生肛门坠胀感。此外,若长期便血未得到纠正,还可能诱发缺铁性贫血,出现乏力、头晕、眼花、耳鸣、心悸、气短等症状。
诊断方法:
肛门指检:触诊痔核大小及位置
肛门镜检查:观察痔内静脉丛充血情况
排除其他疾病后结合病史确诊
阶梯化治疗:
分期及治疗方案
Ⅰ-Ⅱ度(轻度):高纤维饮食+痔疮膏、栓外用+温水坐浴,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
Ⅲ度(脱出需手还纳):手术治疗
Ⅳ度(嵌顿坏死):手术治疗
2. 肛裂:疼痛与出血的“双重奏”
症状特点:疼痛:肛裂最主要的症状,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预示着肛裂的轻重。疼痛具有典型的周期性特点,与排便关系密切。当排便时,粪便通过肛管的裂口,肛管扩张产生撕裂样疼痛,便后数分钟疼痛可能会稍微减轻或缓解,有短暂的中间缓解期;缓解期过后,可因内括约肌痉挛,出现痉挛性疼痛,且疼痛持续时间更长,有的患者上午排便则可能整个上午坐卧不安。出血:干结粪便通过肛管会刺激肛管裂口,导致其破裂出血。便血情况多为排便时滴血或便后纸上擦血,血色鲜红,出血的多少与裂口的深浅、大小有关,肛裂便血也会周期性反复发作,大量出血少见。也有部分患者粪便表面可见少量血液,便秘:肛裂患者常伴有便秘。很多患者本身就有便秘,一些患者在患肛裂后因害怕疼痛不愿排便,久而久之粪便长期堆积于肠道内,变得干结,可导致便秘加重。而便秘又会进一步加重肛裂,二者形成恶性循环。
诊断要点:肛门视诊可见纵行溃疡裂口,必要时肛门镜、直肠腔内超声
治疗策略:
急性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与腹泻,局部外用痔疮膏,止痛止血。
慢性期: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陈旧肛裂需手术治疗
3. 结直肠肿瘤:沉默的“红色杀手”
结直肠癌的症状表现多样,排便习惯改变是常见症状之一,可能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腹泻、便秘,或者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还可能伴有里急后重感和大便不尽感。大便性状也会发生改变,如大便变细、变扁或表面出现槽沟,甚至可能出现脓血便、黏液便,血便颜色可能较暗,常与粪便混合,有时还会伴有黏液、腥臭的脓血。腹部可能出现不适症状,如隐隐作痛、胀痛或腹部隐痛,当造成肠腔狭窄、肠梗阻时,会有阵发性腹部绞痛。部分患者能在腹部摸到肿块。全身症状方面,患者可能出现消瘦、体重下降、乏力、容易疲倦,此外,还可能出现贫血症状,如果结肠癌发展到晚期,还可能出现肠梗阻症状,如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排气、腹胀等。
诊断金标准:
结肠镜检查:可直视病灶并取活检
病理诊断:区分腺瘤性息肉与癌变
影像分期:盆腔MRI评估肠壁外侵犯
多学科治疗:早期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
进展期癌:腹腔镜根治术+术后辅助化疗
转移性癌:靶向治疗联合免疫治疗
4.炎症性肠病:反复发作的“肠道风暴”
(1)溃疡性结肠炎:一种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结肠黏膜,症状具有反复发作和缓解交替的特点:腹泻与黏液脓血便为活动期最典型表现,轻者每日排便2-4次,重者可达10-30次,粪便中混有黏液、脓液及血液;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排便后减轻,严重时可出现全腹剧痛;里急后重:患者常感排便不净,频繁如厕;也可伴随全身症状,如发热、营养不良等。
治疗:药物治疗: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严重者需手术治疗切除结肠。
(2)克罗恩病:克罗恩病患者常以反复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进食后加重)、腹泻(可伴黏液便或血便)及体重下降为核心表现,部分患者出现腹部包块或肛周脓肿、瘘管等局部并发症。活动期常伴随间歇性低热、疲劳乏力及营养不良,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生长迟缓。肠外表现如口腔溃疡、结节性红斑、关节炎及虹膜炎也较常见,提示全身性免疫异常。
治疗:药物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如美沙拉嗪)为基础,中重度患者需联合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快速缓解症状,而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和生物制剂(英夫利昔单抗)则用于维持长期缓解。对于药物抵抗或出现肠梗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者,需通过手术切除病变肠段,但术后复发率较高,需配合营养支持与药物序贯治疗。
5. 其他重要病因
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预防癌变
药物性出血: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需监测凝血功能
血液病:IT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伴全身出血倾向
三、预防胜于治疗:守护肠道健康的三道防线
饮食防线:每日300g膳食纤维(燕麦、西兰花等),饮水量≥2000ml/天(维持肠道湿润)
排便管理:避免久蹲(控制在5分钟内),建立晨起排便生物钟
筛查体系:40岁起每5年结肠镜检查;高危人群(有家族史)提前至35岁,每2年检查肠镜。
四、结语:让“红色警报”不再被忽视
便血如同身体发出的SOS信号,可能是痔疮的警示灯,也可能是肿瘤的早期呼救。作为患者,及时就医是阻断疾病进展的关键;作为医生,精准诊断与个体化治疗是守护生命的防线。记住:健康的肠道,从重视每一次便血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