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营养陷阱:铁缺乏与婴幼儿营养性贫血
在宝宝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健康都牵动着家长的心,在育儿的过程中,家长们往往格外关注宝宝是否吃饱穿暖,却容易忽视一种无形的健康威胁----隐性饥饿,简单来说就是宝宝看似每天都吃的不少,但摄入的营养不均衡,导致身体缺乏关键营养素,其中铁是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微量元素。婴幼儿铁缺乏及贫血是儿科常见的营养性疾病,不仅影响宝宝当下的生长发育,若未及时干预,还可能对未来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下面,就为大家揭开这一健康问题的“神秘面纱”。
一、发病现状与危害
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合成原料,也是多种蛋白质和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体氧的运输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当机体中铁营养不良,储备铁不足,则出现铁缺乏(ID),此时还没有出现缺铁性贫血(IDA),但已经对机体造成了伤害。研究发现,儿童ID的发病率远高于IDA,约是IDA的2-3倍,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处于生命早期的儿童,体格和神经系统发育迅速,ID/IDA不仅会导致儿童发育迟缓,出现矮小、消瘦等;还会导致神经系统发育落后,表现为智力发育迟缓、运动发育迟缓、认知记忆和学习能力低于正常儿童,甚至影响学龄期的学业成就。如果在生命早期1000天内发生ID/IDA,即使通过补铁纠正铁水平恢复至正常,仍无法完全逆转所带来的损害。此外,铁缺乏还会削弱宝宝的免疫力,使其更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疾病,形成“贫血 - 免疫力下降 - 感染 - 进一步加重贫血”的恶性循环。
二、婴幼儿贫血与铁缺乏
铁是造血的主要原料,在体内主要参与血红蛋白合成,因此小儿营养性贫血大多数是由于缺铁引起的,当宝宝体内储存的铁耗尽,又未能及时得到充足补充时,就会出现铁缺乏。若铁缺乏持续发展,导致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就进展为贫血。
那么宝宝血红蛋白多少才是正常,怎样结合年龄来看贫血呢?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贫血的判定自然与成人不同,儿童的贫血判断和年龄相关,请看下面的图表:
三、高危因素
导致儿童ID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先天储备不足(早产、双胎或多胎、孕母贫血)、铁摄入量不足、生长发育因素、铁吸收障碍、铁丢失增多。虽然ID阶段就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健康造成影响,但由于Hb尚未下降到正常值以下,在儿童常规体检中不易被发现和识别,往往被忽视,最终导致IDA的发生。国内外ID/IDA的指南和共识中,较多采用血清铁蛋白(SF)作为ID筛查的重要指标,但各国之间的标准存在较大差异,且受炎症状态影响较大(炎症存在下SF的界值提高到30μg/L)。同时静脉采血在基层医疗机构较难开展,因此儿童ID的早期筛查仍存在一定的难度。大多数情况,临床多结合高危因素和血常规中出现的小细胞低色素形态学改变综合判断,有条件的情况下开展铁代谢检查,必要时采取诊断性治疗干预。
四、识别早期信号
早期铁缺乏时,宝宝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皮肤黏膜逐渐苍白,尤其是口唇、甲床、眼睑等部位;宝宝还会变得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食欲减退,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此外,还可能出现异食癖,即吞食一些非食物的东西,如泥土、纸张等;免疫力下降,频繁生病;大一点的宝宝运动能力和学习能力发展迟缓。当家长发现这些迹象,需及时带宝宝就医,进行血常规等检查,以便早期诊断。
五、科学防治策略
1. 合理喂养:母乳喂养的宝宝,建议在4 - 6个月时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如强化铁米粉、肝泥、肉泥等,并逐渐增加辅食种类和数量。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应选择强化铁的配方奶。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建议在出生后2 - 4周开始补充铁剂,直至纠正胎龄1岁。
2.食物调理:⑴ 动物的肝脏富含各种营养素,是预防营养性贫血的首选食品。每100克猪肝含铁25mg,且也易被人吸收。从6个月婴儿开始就可喂猪肝泥,鸡鸭肝也是不错的补血食品 ;⑵各种瘦肉含有不同程度的铁,其吸收率也高,可以做成小儿喜爱的各种菜谱;⑶鸡蛋中蛋黄含有较高的铁,约100g中含有7mg铁,尽管吸收率低于肉,但价格便宜,保存方便,营养丰富,易为儿童食用。⑷猪血及鸡鸭血内有大量的铁,可以说是一种价廉物美的补血食品;⑸豆制品含铁也不低,如100克黄豆中含铁11mg,在补血食品中占有重要地位。木耳自古以来是补血的佳品,海带、蘑菇、紫菜、大枣、芝麻也是补血的好食品。
3.饮食搭配: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在给宝宝添加含铁辅食时,可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汁、猕猴桃泥、草莓泥等。同时,避免给宝宝喂食过多抑制铁吸收的食物,如浓茶、咖啡等。
4. 定期体检:宝宝出生后应按照医生建议定期进行体检,检测血常规,有条件的地方,可同时检测血清铁蛋白(SF),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宝宝,以便及时发现铁缺乏及贫血问题。5. 铁剂补充:一旦确诊铁缺乏或贫血,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充铁剂。铁剂一般建议在两餐之间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刺激,同时可搭配维生素C一同服用,提高铁的吸收率。补充铁剂后,家长要注意观察宝宝的反应,如出现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一般来说,经过规范的铁剂治疗,2 - 4周后宝宝的血红蛋白水平会逐渐上升,当Hb恢复至正常水平后,应继续治疗2~3个月以补充体内铁储存。
婴幼儿铁缺乏及贫血可防可治,家长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关注宝宝的生长发育细节,通过科学喂养和定期体检,为宝宝筑起健康防线,让宝宝远离缺铁困扰,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中国儿童铁缺乏症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中国7个月-7岁儿童铁缺乏症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 2004 , 42 (12):886-891
铁缺乏与儿童智力的研究进展.卫生研究, 2012, 41(1):137-139,143
儿童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防治专家共识[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23,34(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