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的中医科普
面瘫即面部神经受损引起的包括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鼓腮不能等面部肌肉瘫痪症状,使得患者无法完成闭眼、皱眉、漱口以及吹口哨等动作,那么面瘫病只局限于面部的症状嘛?为什么有的患者得了面瘫,医生让其做头部的磁共振检查呢?当同时出现哪些症状的时候我们需要警惕其他疾病呢?中医药应在何时参与到面瘫的治疗中?患者自己都可以做些什么帮助疾病的恢复?笔者将为大家科普一下面瘫病的病因、中医药治疗及日常调护。
1. 面瘫有哪些原因?
1.1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也称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是因茎乳孔(面神经的出颅处)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1]。面神经为混合神经,主要支配面部的表情肌、舌前2/3味觉、镫骨肌以及泪腺、舌下腺、颌下腺的分泌,故而一侧面瘫后出现病侧相应的临床表现:①额纹消失,不能蹙额、皱眉,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用力闭眼时出现眼球向外上方转,鼻唇沟变浅,鼓腮示齿不能,口角下垂,进食时食物留存于口颊部;②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③听觉过敏;④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2]。更有甚者,会出现耳后部剧烈疼痛,鼓膜即外耳道疱疹,成为亨特综合征。该病病因不明,可能与病毒感染等有关。
1.2 耳源性面神经麻痹
此类面瘫多由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腮腺炎等引起,常有明确的原发病史及特殊症状。
1.3 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引起的面瘫多为中枢性面瘫。其不同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之处为中枢性面瘫不引起额纹的消失和眼裂的变大。该类患者通常除有面瘫表现外,多伴随肢体的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所以,既然这么好鉴别,为什么在患者出现周围性面瘫的时候医生还让患者做头核磁的检查呢?是因为,还有一类周围性面瘫也会由脑血管疾病引起,即脑干的病变。面神经由面神经核发出,面神经核在脑干的脑桥部,而头部的CT往往看不清楚脑干的结构,因此通常会让患者做头核磁检查以排除脑干的病变引起的周围性面瘫。那脑干病变只会引起周围性面瘫嘛,自然也不是,脑干是我们的呼吸、心跳生命中枢所在,可能周围性面瘫只是一个预警,提示我们病情可能随时发生进展,因此,一旦头核磁发现脑干的病灶,一定做好防治。
1.4 吉兰-巴雷综合征
我们以上说的面瘫通常为单侧病变,一旦出现双侧的周围性面瘫,一定要警惕,可能很快会出现对称性的四肢软瘫和感觉障碍,甚至出现呼吸肌肉的瘫痪,表现为呼吸困难,极可能发生生命危险,这就是吉兰-巴雷综合征。
1.5 其他疾病
一些肿瘤,包括听神经瘤、桥小脑角肿瘤等,颅底的骨折,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等均会出现面瘫。
2. 面瘫的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面瘫具有独特优势,可在现代医学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营养神经治疗的同时,通过辨证施治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促进面部神经及肌肉功能的恢复,尽可能减少副作用及后遗症的发生。
2.1 中药
中医理论认为面瘫多由风邪侵袭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肌肉失养而突发口眼歪斜,常用的方剂为牵正散。方由白附子、白僵蚕、全蝎三味药组成,共凑祛风通络之效。若属气虚血瘀或肝风内动者,不宜使用;若证属风寒者加以祛风散寒之品;证属风热者则予疏风清热。
2.2 针灸
《灵枢· 经筋》:“卒口僻……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通为腧。”《玉龙歌》:“口眼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颊车。”均是古时祖国医学对针灸治疗面瘫病的论述,由此可见针灸治疗面瘫由来已久。那么面瘫早期是否可以针灸呢?答案是肯定的,且宜尽早进行。
除上述中药及针灸外,像揿针、艾灸、推拿等外治法均对面瘫具有良好临床疗效。但不管哪种治疗方案,面瘫患者均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3. 面瘫的日常调护
加强面部护理。避免冷风直吹,包括夏天避免风扇、空调直吹,尤其面部出汗后,尽量避免吹风,外出可佩戴口罩、围巾等。同时可以配合局部热敷,促进面部血液循环。第二,注意眼部卫生。面瘫易导致眼睑闭合不全,白天可佩戴墨镜保护眼睑,晚上睡觉时可滴眼药水或抹眼药膏并使用眼罩,以防灰尘落入造成眼部的感染。第三,表情肌训练。反复进行皱眉、闭眼、吹口哨、鼓腮等动作,促进面部表情肌功能的恢复。第四,穴位按摩。可在医生帮助下定位阳白、四白、颧髎、颊车 、地仓、翳风、合谷等穴位进行局部揉按,疏调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第五,调理饮食。维生素B具有营养神经的作用,因此多吃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瘦肉、豆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减少食用辛辣刺激生冷油腻,避免加重面部神经炎症反应。第六,保持积极心态和充足睡眠。有的患者发病后立刻就医,结果治疗三两天后症状逐渐加重,是什么原因呢?治疗不得当?其实是疾病本身,在7天内可能会出现进展,考虑神经水肿加重所致,所以不要焦虑,继续治疗,坚定信心。面瘫可能会导致患者容貌焦虑,因此保持乐观的心态,对于疾病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保证充足睡眠,劳逸结合,以缓解全身及面部肌肉的疲劳。
参考文献
【1】杨文明,王东岩.神经病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14.
【2】王东岩.神经定位诊断学(新世纪第三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3: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