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吐奶、拒乳,警惕婴儿胃食管反流

2025-05-07
作者:清远市中医院 儿科 叶会洲
浏览量:4204

导语:婴儿期宝宝出现吐奶、拒乳是新手父母常遇到的问题,由于婴儿喂养问题病因复杂,可能由生理性因素或病理性因素引起,持续性的喂养困难可造成宝宝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机体免疫低下等并发症,往往会对家属产生焦虑情绪。婴儿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是婴幼儿期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之一,是婴幼儿吐奶、拒乳常见的原因。

一、流行病学特点

研究发现,约70%-85%的婴儿在2月龄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流症状,50%的患儿在3月龄前每天至少发生1次反流,4-6月龄为症状高峰期,通常在1岁前消失[1]少数婴儿出现持续反流症状,即病理性GER(胃食管反流病,GERD),约7%-20%的儿童受其影响,其中神经功能受损儿童(neurologically impaired children,NIC)的发病率高达70%[2]流行病学调查显示,GERD的危险因素包括早产、先天性食管畸形(如食管闭锁、膈疝)、家族遗传史及牛奶蛋白过敏(CMA)等。1岁以内婴儿的GER中,约50%可能与CMA相关[3]

二、发病机制

GER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 解剖与功能异常:食管下括约肌(LES)短暂松弛是GER的主要机制。婴儿期LES发育不成熟,压力较低,加之胃呈水平位,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1,2]此外,婴幼儿胃食管角(His 角)角度异常,His 角未形成锐角(正常为30°~50°),失去对反流的机械性阻挡作用。食管裂孔疝等先天性畸形可破坏抗反流屏障,增加GERD风险[2、5]。 

2. 食管清除能力下降:食管蠕动功能减弱或异常收缩,婴儿食管蠕动波幅低,导致反流物滞留时间延长,加重黏膜损伤[5]。 

3. 胃排空延迟:婴儿胃呈水平位,胃酸及消化酶分泌量少,胃平滑肌发育尚未完善,胃排空能力低下,且充满液体的食物易使胃扩张,使胃内压力增加,致使贲门食管段缩短,使其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4]。 

4.免疫与炎症反应:牛奶蛋白过敏CMA通过IgE或非IgE介导的免疫反应,释放组胺、白介素等炎症因子,引发食管黏膜损伤及动力异常。约41.8%的GER患儿存在CMA相关性炎症[3、6]

5、其他因素:如过量喂养吞咽气体过多食物过敏反应腹压增高早产儿发育滞后;先天畸形如食管裂孔疝神经发育异常脑瘫或唐氏综合征患儿因中枢神经调控异常

三、临床症状

婴幼儿、儿童GERD的临床症状和并发症在不同年龄阶段存在较大差异,轻重不一。  

1. 生理性GER:以无痛性反流、溢乳为主要表现,婴儿生长发育正常,体重增长良好、喂养良好、没有显著易激惹且体格检查正常,可诊断为单纯性GER,他们有时被称为“快乐的吐奶宝宝”[1、6]   

2. 病理性GERD:表现为反复呕吐、拒食、体重增长不良、营养不良、贫血、神经症状(易激惹、Sandifer 综合征(类似斜颈)、婴儿哭吵综合征)及呼吸系统症状(如呼吸道感染、哮喘、窒息和呼吸暂停。严重者可出现食管炎、Barrett食管等并发症[2、4]  

3. 牛奶蛋白过敏相关GER:除典型反流症状外,常伴湿疹、荨麻疹等皮肤表现,或腹泻、便血等消化道过敏症状[3]

4. 其他:胃内容物可反流物至咽喉、口腔、鼻部引起咽喉炎、口腔溃疡、鼻炎鼻窦炎等。

四、诊断及辅助诊疗技术

婴儿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与医学检查

病史采集与症状分析详细询问喂养习惯(如奶量、频率、体位)、呕吐特征(频率、颜色、是否含血丝或胆汁)、伴随症状(哭闹、拒食、呛咳)及生长发育情况,并与正常生长曲线对比。提示病理性反流的标志:体重增长停滞(连续2周低于标准曲线)、反复呼吸道感染、呕吐物呈绿色(胆汁)或咖啡渣样(消化道出血)。

辅助检查:

1. 24小时食管pH监测:通过记录食管酸暴露时间及反流频率,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但对非酸反流(如胆汁反流)检出率低[7]  

2. 多通道腔内阻抗-pH监测(MII-pH):结合阻抗技术,可区分液体、气体反流及酸碱性质,对非酸反流检出率显著提高,被视为GERD诊断的“金标准”[8]  

3. 上消化道造影:用于排除解剖异常(如肠旋转不良、幽门狭窄),但无法定量评估反流[9]  

4. 内镜检查:直接观察食管黏膜损伤程度,结合活检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及Barrett食管, 适用于疑似食管狭窄或出血、抑酸治疗无效、需鉴别其他消化道疾病(如先天性畸形)[2]  

5. 牛奶蛋白激发试验:对疑似CMA相关GER的患儿,回避牛奶蛋白2-4周后症状改善,再行激发试验可明确诊断。

6.对于存在重度生长或体重增加迟滞或其他相关症状的患者,筛查代谢性疾病的其他评估可包括血清电解质、血糖、肝功能检查、血氨、尿有机酸、尿液分析、尿酮体及尿还原性物质。

五、干预与预后

婴儿GERD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具有累积性和多系统性特点,但通过早期识别治疗,多数患儿可避免长期后遗症。

1. 保守治疗:  

Ø体位调整:清醒时保持直立或坐位,30°倾斜喂养,睡眠时抬高床头或左侧卧位,减少反流频率[12]  

Ø饮食干预:少量多餐(单次奶量减少20%)、使用防胀气奶瓶、母乳喂养者母亲需回避牛奶蛋白;配方奶喂养者可改用深度水解或氨基酸配方。增稠喂养(如添加米粉、刺槐豆胶)可减少呕吐,有临床试验研究,刺槐豆胶对婴儿胃食管反流可使反流次数减少50%以上,但需警惕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风险[11]

2. 药物治疗:  

Ø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可有效抑制胃酸分泌,改善食管黏膜损伤。但长期使用可能增加感染、骨折风险,1岁以下婴儿需谨慎[13、14]  

ØH2受体阻滞剂:如雷尼替丁,短期疗效显著,但易快速耐药,不推荐长期使用[2、13、14]  

Ø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甲氧氯普胺、莫沙必利等,因缺乏婴儿安全性证据,临床使用受限[14]

3. 手术治疗:  

适应症包括药物治疗无效、严重并发症(如食管狭窄)或合并食管裂孔疝。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如Nissen术)为常用术式,但术后吞咽困难、复发率较高,神经受损患儿需谨慎选择[2]

六、中医治疗方案

中医将GER归为“吐乳”“反胃”范畴,认为病机以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常为主,治疗强调调和脾胃、降逆止呕:  

1.小儿推拿  

  掐合谷、点按足三里、揉板门、推四横纹、清天河水、运内八卦、摩腹部等,用于乳食积滞证;  

  补脾经,揉外劳宫,推三关,揉中脘,分阴阳,运内八卦,适用于脾胃虚寒证[15] 

2. 穴位贴敷:  

   选用吴茱萸、藿香、丁香、生姜等药物贴敷神阙穴,通过透皮吸收发挥止呕作用,临床有效率达80%[15]

3. 针灸疗法:  

   体针:选取足三里、内关、中脘等穴位,调节胃肠动力。研究表明,针灸联合整脊疗法总有效率最高,复发率最低[16]  

   灸:神阙、天枢、关元、中脘、足三里、脾腧等,适用于脾胃虚寒证

4. 中药内服:  

   常用方剂藿香正气散,疏风散寒、化湿和中;丁萸理中汤,温中散寒、和胃降逆;消乳丸、保和丸,消乳化食。有研究,服用参苓白术颗粒治疗婴儿胃食管反流疗效显著。[15]

七、总结与展望

胃食管反流在婴儿期具有高发性及自限性,给予家长细心指导婴儿体位管理和饮食干预可有效控制症状,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检查和药物治疗。西药治疗存在长期用药安全性问题,需经医生进一步检查和评估后抉择;中医外治法如推拿、贴敷等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是值得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吴岚,王朝霞.2015 NASPGHAN/ESPGHAN《婴儿胃食管反流和胃食管反流病管理临床指南》解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6,31(07):481-484.

[2] 蓝青楠, 黄格元, 曲志博. 儿童胃食管反流病的诊疗进展[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24, 24(11): 766-770.

[3]孙明芳,江米足.婴儿牛奶蛋白过敏与胃食管反流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6,18(07):666-670.

[4] 黄国英,孙锟,罗小平,等. 儿科学第10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6.212-214.

[5]王宝西.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07,(05):321-323.

[6]Li C ,Cao X ,Wang H .Pathogenesis of pepsin-induced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with advanced diagnostic tools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J].Frontiers in Medicine,2025,121516335-1516335.

[9]Friedman C, Sarantos G, Katz S, et al. Understanding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n children. JAAPA,2021,34 (2):12 - 18.

[8]李杨, 谢晓丽, 熊励晶, 等. 24 h食管pH监测在儿童疑诊胃食管反流病不同临床表现中的应用[J].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9, 39(2): 344-348.

[7]Lightdale JR,Gremse DA. Gastroesophageal reflux:managementguideline for the pediatrician[J].Pediatrics,2013,131(5):1684-1695.

[10]孔慧斐.儿童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特征和发病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2,37(06):1043-1045.

[11]秦虹,王湘竹,马克清,等.刺槐豆胶在婴儿配方乳粉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导刊,2022,(35):132-135.DOI:10.16043/j.cnki.cfs.2022.35.036.

[12]婴儿胃食管反流.Uptodate.

[13]邓紫薇, 仇成凤, 王宏强, 等. 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婴儿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安全性的Meta分析[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7, 37(10): 962-966.

[14]El-Mahdy A M ,Mansoor A F ,Jadcherla R S .Pharmacological management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n infants: current opinions[J].Current Opinion in Pharmacology,2017,37112-117.

[15]马融. 中医儿科学4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8:97-100.

[16]黎丽群, 谢胜, 陈明兵, 等. 7种中医外治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J]. 重庆医学, 2019, 48(24): 4206-4218.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单位联系。